周末闲聊:AI产品经理的「反焦虑指南」
最近总被后台消息问:“想做AI产品经理,要不要先啃完《深度学习》?”“不懂算法,是不是根本没法入门?”
作为一个在AI圈摸爬滚打三年的“老PM”,想趁着周末跟大家掏掏心窝——其实AI产品经理的核心,从来不是当“半个算法工程师”。
比起公式,更重要的是「翻译」
上周跟算法团队battle时,他们甩来一长串模型参数,说“这个方案准确率能到98%”。但我盯着用户反馈里那句“用起来像在猜谜”,硬是把方案拽回了“准确率85%但普通人能看懂”的版本。
AI产品的终极战场不在实验室,而在用户的手机里。你不需要会写代码,但得能把算法的“能”与“不能”,翻译成用户听得懂的“好用”与“不好用”。就像厨师不需要自己种水稻,但得知道食客爱吃甜还是辣。
比起追风口,更该练「定力」
前阵子AIGC火的时候,团队天天催着做“AI写作工具”。我翻了翻数据,发现80%的用户其实只是想“快速生成会议纪要”。最后我们砍掉了花里胡哨的功能,只把“语音转文字+自动提炼重点”做到极致,反而成了小爆款。
AI圈的新概念比奶茶店还多,但真正值钱的,是在喧嚣里看清“用户到底缺什么”的本事。别被“大模型”“多模态”绕晕,先问自己:这个技术,能帮用户少走哪一步路?
周末小贴士
如果真的想入门,与其啃大部头,不如试试这两件事:
• 打开一个AI工具(比如ChatGPT、剪映AI),逼着自己用它完成一件具体的事(写周报、剪vlog),记录下它让你不爽的3个瞬间——这些就是产品机会。
• 找一篇AI相关的新闻,试着用3句话给你爸妈讲明白它是干嘛的——能说清楚,就赢过一半“伪专家”了。
AI产品经理的门槛,从来不在“懂技术”,而在“懂人”。毕竟,再牛的算法,最终也是为了让生活变得简单一点啊。
这个周末,不如放下焦虑,从观察身边的AI开始~ 你最近用什么AI工具觉得“真香”?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