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AI创始人:人形机器人是AGI终极载体,个位数年进入家庭
7月6日,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在播客中首次系统性阐释人形机器人技术革命路径——“硬件可靠性突破+神经网络实战化”正推动行业跨越临界点。
当一台人形机器人仅需60小时训练即可胜任物流分拣,成本较前代骤降90%,而全球48%的年度增速,正在让这一全新赛道进入爆发倒计时。
Brett Adcock表示,"我们的下一个重大推动是在未来四年内推出10万个机器人。这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
而去年8月在接受《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Peter H.Diamandis访谈时,他认为3年内机器人将走进家庭。到2040年,将有30亿-50亿人形机器人投入到劳动力市场。
谈及中美在这一赛道的竞争,他表示,最终还要看谁能更快地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

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
为何必须是人形?
经济模型倒逼形态革命
AGI需要能在人类环境自由行动的物理化身。Adcock2022年创立Figure AI首日,即锚定人形路线。
国内各种论坛也反复提及机器人是否人形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Adcock的理解简单通透:首先,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都是为双足直立行走设计的,人形机器人确实是与现有环境兼容性最好的方案。
其次,虽然专用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下效率更高,但通用性是无法比拟的。
随着AI能力的提升,通用性的价值越来越突出。一台Figure机器人可替换仓库分拣、设备巡检、病房护理等多岗位,带来成本边际递减。
对比专用机器人需按场景采购,人形机器的单任务成本随应用扩展指数级下降。
所以,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AGI的终极部署载体。
他说,"我们很快就会有超级智能AI了,但它们现在只能生活在服务器里。问题是,这些超级智能需要在现实世界做很多事情——搬东西、修理设备、做家务。如果我们不给它们造个'身体',它们就只能指挥人类去做这些体力活。"
Figure AI的愿景就是,创造能够执行类人任务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如今,Figure AI已获得超7.5亿美元融资,背后站着包括英伟达、微软、英特尔资本、OpenAI以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的投资人。
硬件与AI的双重质变
技术拐点正在浮现
如果说特斯拉的擎天柱更多表现了运动能力,X1喜欢表现家庭人机互动,Figure AI则经常展示机器人的认知能力。
换句话说,硬件可靠性已经突破死亡线。
他举例说明了这一突破的实际应用:"你可以看到我们大约一周前发布的更新,一个机器人连续60分钟进行物流工作,那是一个单一的S1 Helix神经网络在机器人上运行,看起来就像人类会做的事情一样,几乎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人类的特征,我们正在接近人类的速度和性能。"
这两个突破的结合——可靠的硬件和有效的神经网络——为机器人技术的指数级增长奠定了基础。
落地路径:从工厂到家庭的“降维”
家庭环境变异性比工厂高1000倍,但劳动力市场占全球GDP 50%。
Adcock的务实策略直指商业痛点。Figure AI有双重战略聚焦:专注于投放家庭和专注于劳动力市场。
而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构建一个通用机器人,只要机器人具有运动范围、有效载荷和速度,理论上能够在签约客户的设施内做人类能做的大多数事情。
在签约物流公司案例中,机器人直接切入人力短缺最严重的夜间分拣环节,单机效能已达人类员工80%,且24小时无休。
而Figure AI最新发布的60分钟连续作业视频中,单一神经网络S1 Helix驱动机器人以3.5秒/个的速度处理包裹,甚至自主执行“移动包裹→推动相邻物→扫描条码→翻转定位”的类人决策链。
更震撼的是:60小时新增训练数据,就让机器人从零掌握完整物流技能,验证了“物理场景数据驱动”和神经网络撕碎编程桎梏的可行性。
"这基本上是终极护城河——你希望向市场投放一群机器人,它们通过规模制造变得更便宜,同时变得更聪明,并与舰队的其他成员集体分享。"他说。
他的一个判断是,家庭距离能够真正让机器人进入并能够为人类自主地做真正有用的工作,还有个位数年。
下一步是打开规模化大门
四年内推出10万台机器人
为此,Figure AI建立新的制造设施,内部称为Baku,用之制造Figure 3机器人。
Figure 3,是Figure AI第一个专为高速率制造设计的生产机器人。对于Figure AI而言,也意义在于,Figure 3比Figure 2便宜90%。成本控制是实现大规模部署的关键。
过去几年,无人驾驶汽车公司Waymo部署了一群汽车,实现了真正端到端地工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人类干预率。
关键是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生产,这需要解决供应链、质量控制、维护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在此基础上,他设定了具体的目标:"下一个重大推动是在未来四年内推出10万个机器人。这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
这一目标取决于制造,成本击穿使10万台级部署成为可能,新落成的“Baku”工厂正为此量产冲刺。
如果能够达到这一数字,Adcock表示,“我们正在向世界投放数百万个机器人的轨道上。"
而对于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水平,Adcock认为在制造成本和产业链方面有优势,在AI算法、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仍有差距。不过,这个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他表示,最终的竞争还要看谁能更快地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
主理:王俞现 整理编辑:抱一君
主理微信:imerit 商务:yhxgj36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