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写代码变容易,CodeRabbit却靠“审代码”狂飙
AI 写代码,正在成为软件行业的新常态。几年前,GitHub Copilot 横空出世,工程师们第一次体会到“只要输入几个提示,就能生成一整段代码”的魔力。开发效率提升得令人眼花缭乱,可很快,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写代码变得更快了,审查代码却越来越慢。
因此,对很多资深工程师来说,每天的工作从“写”变成了“救火”。拉取请求(Pull Request)的体积越来越庞大,逻辑跳跃更频繁,漏洞与风格不一致的地方层出不穷。AI 让代码产出像开了闸的洪水,而真正的瓶颈,却卡在了最后的闸门:代码审查。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CodeRabbit 出现了。它没有选择在“写代码”的赛道与 Copilot、Cursor 等应用拼杀,而是瞄准了更棘手的环节——如何帮团队把 AI 写出来的代码真正上线。短短两年时间(2023年成立),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一家估值 5.5 亿美元的明星创业公司,服务超过 8000 家企业客户,年化经常性收入突破 1500 万美元,并保持月度 20% 的增长。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阶效应创业故事”。第一波浪潮是 AI 生成代码,而 CodeRabbit 的机会,藏在浪潮冲击之后的余波之中。
01|起点:从一次工程师的困境开始
CodeRabbit 的创始人 Harjot Gill 并不是初出茅庐的新手。2018 年,他把第一家公司 Netsil 卖给了 Nutanix。那是一家做应用可观测性的公司,靠“无代理监控”迅速打开市场,ARR 在几个月内就破百万美元。Gill 从中体会到一个关键教训:选对市场,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次创业,他创办了 FluxNinja,试图用流量削减、速率限制来做可靠性管理。但这一次,市场教育成本太高,用户并没有把这种新习惯放在优先级里。Gill 后来反思:再好的技术,如果市场还没准备好,也很难成功。
也正是在 FluxNinja,Gill 看到了未来的破绽。那是一支分布在全球的远程团队,工程师们几乎都在尝试使用 GitHub Copilot 来写代码。速度的确快得惊人,但很快,另一个场景让 Gill 感到不安:Pull Request 变得越来越厚重,逻辑像拼图一样碎片化,初级开发者提交的代码里充满小漏洞,而这些负担最后几乎全部压到了资深工程师身上。
Gill 回忆说:“代码是写出来了,但没人愿意去做那份更耗神的工作——理解 AI 在背后到底改了什么,判断它是不是破坏了架构,符不符合团队的编码标准。”
这是一种被推迟的麻烦。当时的大多数人还沉浸在 AI 编码带来的生产力红利中,Gill 却意识到,真正的挑战,迟早会在审查环节全面爆发。
于是,他和团队做了一个实验:把大语言模型接入代码审查的流程,先帮人找出最明显的 bug 和不合规范的地方。那是一个粗糙的原型,甚至只是在内部自用。但当他们把项目开源之后,却意外收获了大量开发者的追捧。
尤其是在日本,社区用户自发撰写博客推荐,许多人惊讶于这个工具在早期就能给出接近“人类审查”的反馈。Gill 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副项目,而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我们当时就知道,这是一个二阶效应。AI 写代码的普及必然会让审查环节卡住,这是迟早的事。” Gill 说。于是,CodeRabbit 正式从一个小小的内部尝试,走向了真正的商业化旅程。

02|产品0到1——从原型到市场验证
开源原型点燃了最初的火苗,但从一个“好玩的工具”走到真正的商业化,中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Gill 和他的团队需要回答一个更实际的问题:谁会为此付钱?
答案来得比预想的更快。最早的用户往往是团队里的资深开发者,他们受够了被大段 Copilot 代码砸过来的痛苦。当他们试用 CodeRabbit 时,发现它至少能帮忙过滤掉一半的“低级错误”,让审查过程不再像拆炸弹一样紧绷。这些人,成了 CodeRabbit 最早的推广者。
“推动购买的从来不是管理层,而是开发者自己。” Gill 在采访中解释。不同于 Copilot 那样可以刷卡单买,CodeRabbit 的价值必须在团队共识中被验证:整个团队试用一遍,然后投票决定要不要留下它。一旦通过,转化率往往出奇地高——试用到付费的转化率超过三成,这在 SaaS 产品里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数字。
这背后,是一个极其典型的 产品驱动增长(PLG)飞轮:工程师出于自救尝试 → 团队试用发现确实节省时间 → 全员共识付费 →形成口碑传播。
更关键的是,CodeRabbit 没有局限在单一场景,而是快速拓展了功能深度:
对接 GitHub、GitLab 等常见平台,嵌入团队的现有工作流; 支持多种语言,哪怕是冷门语言也逐渐覆盖; 不仅能发现语法问题,还能检查架构一致性和安全隐患; 甚至为大型团队提供可视化工具,帮助理解代码流向。
在日本、在印度、在硅谷,工程师们通过博客、社区和社交网络口口相传。对于很多人来说,每月 30 美元的订阅费不算什么,但能换来团队节省一半审查时间,这个 ROI 太直观了。
到公司成立两年时,CodeRabbit 已经拥有超过 8000 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 Chegg、Groupon、Mercury 这样的知名公司。Gill 说:“每一个写代码的公司,理论上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CodeRabbit 是横向的,不挑行业。只要你需要上线,就必须经过代码审查。”
正是这种几乎无限扩展的市场空间,让 CodeRabbit 的成长速度保持在月增 20%。

03|增长飞轮与20%的秘密
如果说开源原型解决了“有人用”,早期的转化解决了“有人买”,那么 CodeRabbit 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两年时间里维持 月度 20% 的增长。
Gill 曾经说过一句话:“市场的需求,比我们当时想象的更急迫。”
最初,公司还走得很谨慎。团队想先自己尝试几次销售,验证流程,再决定是否扩张。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AI 行业根本不给你慢慢试错的机会。窗口期短得惊人,稍一犹豫,机会就会被别人拿走。于是,CodeRabbit 很快踩下了油门。
增长的第一股力量来自开发者自身。和大多数“自上而下”的企业软件不同,CodeRabbit 的采用几乎都是自下而上发起的。那些被庞大 Pull Request 折磨的资深工程师,往往是最先把工具带进团队的人。试用之后,大家感受到审查效率的提升,便会在团队内部形成共识。和 Copilot 那样“个人刷卡就能买”的模式不同,CodeRabbit 的付费决定往往是集体投票的结果。正因如此,它的留存率格外高,试用到付费的转化率甚至超过三成,这在 SaaS 产品中已经是难得的数字。
在产品层面,团队几乎是一路狂奔。最早,它只是帮人找 bug、挑语法毛病。很快,它开始承担更多任务:检查安全漏洞、评估架构一致性、覆盖更多编程语言,从 GitHub、GitLab 的对接一路延伸到 IDE 插件和命令行工具,彻底嵌入开发流程。对于开发者来说,CodeRabbit 不再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逐渐变成了无法割舍的日常伙伴。
与此同时,Gill 也意识到,仅靠开发者的口碑还不够。要想继续攀升,就必须进入企业级市场。他们迅速组建销售团队,聘请有过从 0 到 1、1 到 10 扩张经验的负责人,让 CodeRabbit 能够赢得像 Chegg、Groupon、Mercury 这样的大客户。Gill 坦言,招聘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早期依赖通才,后期却需要专才,而高速增长的节奏又迫使他们一边奔跑,一边补齐队伍。
但真正让 CodeRabbit 保持高增速的,是它所站立的市场位置。代码审查是一个横向场景:无论你写的是 iOS 应用、B2B SaaS,还是游戏、内部工具,只要写代码,就绕不开审查。AI 生成代码的浪潮,更是把这个需求放大成刚需。CodeRabbit 的增长,几乎就是顺着这条洪流向前漂移,水势越急,它的速度也越快。
在回顾这段经历时,Gill 说,如果能回到两年前,他只会给自己一个建议——“走得更快”。

04|组织与人才——增长背后的挑战
快速增长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负担。CodeRabbit 在两年间从一个开源原型成长为服务上万开发者的公司,速度之快让 Gill 自己都感到意外。可在这背后,最大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人。
Gill 在采访里坦言:“这些天,我花最多时间的,不是写代码,而是招聘。”
这句话并不是随口一说。Gill 本人是少数仍然坚持写代码的 CEO,他甚至自称是公司的“影子 CTO”。可随着业务的扩张,他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精力转移到组织建设上——如果团队跟不上节奏,那么产品和市场的飞速增长反而会被拖慢。
从 0 到 1,CodeRabbit 依靠的是通才型人才。那时需要的是愿意下场、身兼数职、能在混乱中找到出路的人。但当公司进入 1 到 10 的阶段,规则就变了。Gill 很快发现,他需要更专业的销售、市场和工程团队,需要那些在高速增长中有过实战经验的人。于是,一个个“专才”开始被招入:销售负责人 Mike Fox 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曾在多家公司亲手推动过从早期到规模化的跨越,这样的经验对 CodeRabbit 的扩张阶段尤为关键。Gill 提到一个细节来印证他的实力:Open Policy Agent 这样的开源策略引擎,本身技术门槛高、概念抽象、极难推销,但 Mike 当年却能把它卖进市场。Gill 笑着感叹:“连这种东西他都能卖出去,那还有什么是他卖不掉的呢?”
组织上的选择,也延伸到了团队文化。Gill 的第一家公司是彻底的线下团队,第二家公司则完全远程。到了 CodeRabbit,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核心团队集中在班加罗尔和湾区,以面对面的高频迭代来保证速度,同时在关键岗位上不拘泥于地点。例如,他们的销售副总裁就常驻波士顿。Gill 的态度很明确:“位置不是首要的,能不能在这种速度下成功,才是关键。”
然而,即使有经验,招聘依旧是赌博。Gill 坦承,他们在前几次创业里犯过不少“用错人”的错误,每次都要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到了 CodeRabbit,他依旧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但至少已经学会在混乱中寻找平衡——既要速度,也要耐心。
在这家公司里,增长不是一条直线,而更像是一场接力。创始团队打下地基,早期员工撑起第一轮增长,然后新的“职业经理人”进来,把公司带向下一个高度。Gill 说,这种迭代虽然痛苦,但也是唯一的出路。

CodeRabbit目前的团队成员。
05|从创业经验到增长原则
在第三次创业里,Gill 显然比过去更沉稳了。经历过一次成功的出售和一次失败的尝试,他对什么样的机会值得全力以赴,有了更深的理解。CodeRabbit 的快速成长,并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长期经验沉淀出的判断。
他常提到的第一个原则,是市场的大小。Gill 在 FluxNinja 的教训很深刻:再好的技术,如果市场还没准备好,结果也只能是撞墙。而代码审查完全不同。无论是初创团队还是上市公司,凡是写代码,就一定要过这一关。更何况,AI 的普及让“写代码”的门槛被大幅降低,开发者数量反而在膨胀,这让 CodeRabbit 的市场像是被一夜之间放大了十倍。
第二个原则,是在产品之前先验证信息传递。Gill 说,在 FluxNinja 时,他们花了太多时间打磨产品,但市场却对他们的“卖点”并不买账。到了 CodeRabbit,他选择了反过来做:先用最小的原型和一两句核心信息去测试用户的反应,看看开发者是否真的会停下来,愿意点击、愿意尝试。如果信息传递本身就能打动用户,那么产品只需要兑现这个承诺。
第三个原则,是护城河。Gill 深知,在 AI 领域“薄壳产品”随时会被复制,今天的亮点,明天可能就变成了别人的标配。CodeRabbit 的护城河,来自他们两年前就抓住了“代码审查会成为瓶颈”这个非显而易见的趋势,比别人提前做了投入。等到竞争者开始意识到问题时,他们已经积累了两年的研发和产品迭代,足以甩开后来的追随者。
这三个原则,构成了 CodeRabbit 的底层逻辑:足够大的市场,足够清晰的痛点,足够难追赶的领先优势。它们看似简单,却是在无数创业者起落沉浮之后,才能被归纳出来的。
Gill 说得很直白:“如果能回到 CodeRabbit 创立的那一刻,我只会对自己说一句话——走得更快。”

结语
CodeRabbit 的故事,是一堂生动的“二阶效应”创业课。第一波浪潮是 AI 写代码,它让生产力瞬间释放;而真正被 Gill 抓住的机会,却是浪潮之后的必然后果——代码审查的瓶颈。
从 FluxNinja 的一个内部实验,到开源原型在全球社区引发讨论,再到今天拥有超过 8000 家企业客户、估值 5.5 亿美元的公司,CodeRabbit 走过的路并不算长,但每一步都踩在了关键节点上。它靠开发者自传播起势,用团队共识转化成付费,再通过功能扩展和企业化销售维持住 20% 的月度增长。
Gill 把这段经历归结为三个原则:市场要足够大,痛点要足够清晰,领先要足够难追赶。而这些原则的背后,其实藏着更简单的一句话——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浪潮,要看到浪潮过后必然出现的那条裂缝。
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公司把 AI 写代码视为默认工具时,代码审查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开发流程里不可或缺的一层。CodeRabbit 的成功,不只是它自己的胜利,更是整个行业一次集体的提醒:AI 带来的是速度,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永远是质量。
下一个“CodeRabbit”,或许正在另一场 AI 浪潮的阴影里,悄悄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