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领导PUA之后,我发现了五个真相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9/11 9:57:53 浏览量  174 喜欢  5
导读:五个“知识工作者”当前的职场真相,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被领导PUA之后,我发现了五个真相

段时间接到老板安排的一项重要任务,写一篇某领域下的建设方案,这个方案据说要发表到行业杂志上,所以对内容的要求比较高。

既要有高度,又不能谈空话,既要有方法论,又要有实践案例。

拿到任务之后,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完成初稿,并向领导做了汇报,结果领导大为不满,给我一顿PUA。

我也无力反驳,因为我发现领导说的都是对的,这篇初稿确实没有达到要求。

之后痛定思痛,又用了两天的时间完成了第二个版本,领导比较满意,微调之后交给了老板。

老板那里几乎是一稿过关,仅在细节上提出几项建议,并对我们的工作大为赞许。

这件事之后我就在想,为什么我的第一稿会那么差?当时提交的时候也没觉得不行呀?

后来经过复盘,我发现了五个“知识工作者”当前的职场真相,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愿我的经验与教训能为你带来启发和持续精进的方向。

1、AI正在让大脑变得懒惰

从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大模型俨然成为了我们日常使用的高频工具,并且逐渐从工具变成了拐杖。

你有没有发现,他正在逐渐侵蚀我们大脑的独立思考能力?

就像小时候写作业抄答案一样,自己写完再对答,和读完题之后稍微思考一下就看答案,时间久了,两种学习模式的差异会非常大。

因为它会让我们的大脑养成逐渐丧失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就想寻求帮助的习惯。

就像我的第一稿,参考了一些同业资料和历史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整体框架和每一章节的重点,通过AI帮助总结、写作、归纳提炼,最终形成了0.1版本。

虽然我反复使用了多个大模型,并在0.1版本的基础上从头到尾改了很多遍,但大部分内容并没有经过0-1的深思熟虑,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顺着0.1的思路往下走,而失去了更广泛的视野。

就像一开始建造了一个地基不稳的系统,后面更多是在地基以上修修补补,却没有再去关注如何让地基更加牢固。

说难听点,俗称“屎上雕花”(产品经理应该对这种感觉非常熟悉叭)

这种体验和早些年自己0-1完成一次售前方案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大模型是帮助我们的工具,可以给我们灵感,可以帮我们优化,但内核依然要从自己的大脑里深入挖掘、萃取。

千万不要让大模型变成损害我们拐杖。

 

2、专注力正在被碎片化逐渐击碎

试问一句:你的专注力现在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实不相瞒,工作之后我的专注力顶峰是在2022年年底,因为当时备战考研,从最开始半小时的题都做不完就要看手机,或者干点别的,到后来可以连续专注做三个小时的题。

但从那之后专注力又开始逐渐下降,现在可能又降到了1小时以内。

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们(摊手),毕竟像我们一样聪明的,甚至比我们还聪明的C端产品经理,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我的注意力,如何碎片化的抢占我的注意力,我也很难呀,我扛不住这些产品经理的狂轰乱炸。

我上个厕所的时间,就能在抖音上看完一部电影,吃顿饭的时间一部电视剧就讲完了。

刚想专心的写点东西,微信,钉钉,飞书APP push不断的闪烁。

原本想回复完了消息就专心忙点啥,怎奈这消息一回,就快下班了。

所以你看,时间不仅偷偷溜走了,效率还没了。

3、知识躺在那里可就是找不到

这次要写的主题,实际上在我电脑里有不少参考资料,其中有些资料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可以从中借鉴很多思路。

但是我压根就没想起来去看这些资料。

可能是时间太长了,忘了这些资料可以提供帮助,也可能是当初在读的时候,没有将它内化成自己的记忆点和知识连接点,所以脑子里完全没有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生活中一定有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就躺在那里等待着被我们发现,等待着为我们提供价值,但是也许它永远不会被我们发现。

就像我们的收藏夹,我们的知识库,我们买的课,存的各种各样的资料一样。

而且这些资料,不是甩给AI它就能给你整理好的。

AI的整理更多叫总结,而灵感或启发,往往来源于一句不经意的话,来源于阅读的过程,而这些是AI给不了你的。

所以好书、好资料,一定要自己读,然后做笔记。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我在坚持做共读营这件事的原因之一。

之后,我们需要建立知识分类和索引,这些知识可以不掌握,但必须能和我们已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映射。

当触发这个映射的时候,就可以想起来我还有这些,然后可以找到它,学习学习。

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另一个大前提是:你得有意识的知道去寻求外部知识的帮助,而不是在现有的知识中编排。

就像早些年我不读书,在工作中走了很多弯路,后来发现曾经遇到的问题,在很多书中都有解决方案。

所以,有了去外部寻找的意识,再说找什么、怎么找以及找到了怎么用的问题。

4、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思维和意识,很容易被已有的东西带入进去,很容易陷进去,陷进去之后很难再跳脱出来,以更加清晰的角度去审视这件事。

就像《乌合之众》里提到的“群体无意识”一样,思维是趋向于懒惰的,所以上文中也提到,当我有了0.1的版本之后,后面很难再跳脱出这个0.1了。

领导一提点,我不禁直拍大腿、恍然大悟,随后又想,我咋没想到呢?我应该想到呀?

领导说的这些,本质上我也是知道的呀,可就是陷进去了。

所以,及时复盘很重要,适度放空很重要,有从零开始、打碎重构的勇气更重要。

对于知识创造型岗位,更需要持续抓住第一性原理,记得最重要的目标,记得工作原则,有站在山顶总览全局的意识。

在重新梳理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遇到惊喜。

5、结构化思维,知易行难

说回到“解决方案”这件事,方案的结构和逻辑非常重要。

当然,作为从业多年的伙伴,把握整体结构相对容易,但内容中的子结构却容易让人忽视。

以“方向轮、问题轮、方法论、实践论”的核心框架举例子,也就是开头有背景、有行业趋势、有高屋建瓴,之后有问题、有痛点、有挑战,然后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是基于这个方法的实践与成效,当然还可以补充一点总结与展望。

这个结构是很通用的解决方案思路,MBA的论文基本都是遵循这个结构。

但在具体章节中,是否前后呼应?解决方案是否和前面的痛点对应?是否能够彰显自己的特色或特点?

在小章节中,章节的题目是否言简意赅,总结性的话术是否提炼准确,每一段的论述是否和本节的中心论点相对应,是否和上下的论述有交叉重合,等等这些都是在真正写作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

忽视了这些要点,最终写出来的方案自然就逻辑混乱,言之无物。

最近我在帮一些同学看他们的MBA论文,有不少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当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并非你我一样的产品从业者,自然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可是我具备发现别人问题的能力,却在第一稿中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各类原因的综合呈现。

当然,也要加之最后要聊的:态度。

6、最后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一件事做不好是态度问题,这个观点拆开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你有100分的能力,平时只用了60分,现在要求你需要用90分达成,结果还是用了60分,这时你没有达成,可以说是态度问题。

前提是,你真的有100分的能力,而不是自以为有。

俗称“深藏不露,刻意为之”,办公室划水必备技能之一。

(2)你以为自己有100分的能力,但每次只能展示80分,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考试,经常说粗心了、没看清题、这题我会啊怎么错了。

本质上是没有达到那个能力,得好好照照镜子审视一下自己。

俗称“高估自己”,老子天下第一,谁来了都没用。

(3)态度本质上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因为它既可以作为催化剂和加速器,在关键时刻为你突出重围提供帮助,又可以因为缺少这份力量,在一次次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形成了恶性的衰减回路。

俗称“越活越抽抽”,唉我的钱包咋越来越瘪了?

最后这一种,要万分警惕。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