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说服力修行,如何看待平台游戏化产品,十年后视频能替代图文吗(放屁)
一、产品经理的说服力修行
4 月在出海公司工作,举一个例子讲解产品经理的说服过程。
看见三家竞品上了一个类似的新功能,各自又有所不同。我观察了一下,认为竞品 B 和 C 的运营方向是错的(并解释为什么错了),竞品 A 的运营方向很有价值。
竞品 A 对这个功能做了非常华丽的包装,研发成本巨大,令人望而生畏。但按我的观点,不必依样画葫芦,许多 UI 侧的成本并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是:1、互动乐趣,2、竞争乐趣,3、促成社交关系。
这三点,都可以引入我们的产品。互动乐趣可以结合产品架构,怎样怎样本地化并产生更大的价值;竞争乐趣可以结合用户生态,怎样怎样本地化并节约研发成本;促成社交关系方面,我有自信比竞品 A 做得更好——我最擅长的赛道就是陌生人社交。
所以,不是去抄竞品 A,而是抽象其核心价值,然后进行本地化移植。说服团队接受的时候,也不是指着 A 说,真棒,快抄;而是解释这个功能在我们的产品里,能从哪几个角度产生价值,又能怎样与我们的产品设计耦合,而不是生搬硬套。
从价值的层面,就比较容易说服团队接受,并以明确的用户价值为出发点去设计方案。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质疑是否这三部分价值,在我们的用户生态内部,目标用户占比不会太高?
这是个好问题。
首先拉数据,一些类似功能的过往数据表现,进行类比推测,结果是正向的。其次,不是大干快上——而是设计一套 MVP 的测试方案,以极低成本验证目标用户占比,并设定日活渗透率预期为 x%。
如果 MVP 能达到 x%,那么加码开发,完善用户体验的正式功能,就比较有把握把渗透率做到 x% 的 2-3 倍。
在会议上,我提出的三部分价值,团队是接受的。接下来就要 MVP 验证功能渗透率。我同时提出了 MVP 的方案关键点是 “用户匹配机制” 与 “新用户适应期的容错设计“,这两部分设计请和我远程讨论确认。
做好游戏化的关键是什么?如果在大 DAU 平台推进游戏化产品的话,MVP 应该如何做比较合适?
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做好游戏化的关键是什么?我是这么理解的。
有吸引力的物质收益,比如水果,比如犬校同学提到的大额券
物质收益附带的情绪价值,拼多多早年试过很多种奖励,后来发现水果的 ROI 最高,就是因为这个 “情绪价值”
玩游戏过程中轻度的熟人社交收益,典型例子就是蚂蚁森林
游戏本身的乐趣,通常是超休闲游戏,用户面也比较窄,所以犬校同学提到的贪吃蛇的曝光并不高
纯粹的情绪价值,必然是自我感动的公益项目,种树在情绪价值上的 ROI 是已知品类中最高的,点评跟着做了 “助学” 则相当难堪
提升日活,这时种树种菜种水果,更容易通过仪式化的设计,增加每日打卡的概率
在游戏流程中,引导用户完成交易,需要高频次低客单价的商品来支撑
裂变拉新提升用户量,这个价值通常是最低的
按照以上的理解,再回答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滴滴、饿了么等业务探索平台游戏化产品的事情?
这里的强约束是,平台能提供 “高频次低客单价的商品” 交易,以及不低的毛利率导致拉活价值较高。
滴滴能提供这样的交易吗?不能嘛。
饿了么的拉活价值高吗?未必吧,毕竟外卖的毛利率这么低。
既然商业模式都跑不通,那还有什么机会呢?我觉得没有机会。
2016 年我进入视频赛道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行业观点很流行,大意是你们 70 后 80 后老了玩不动视频,视频将会替代图文,成为 90 后 00 后的主流表达方式。
我在视频赛道待了一年,对这个观点的态度是:放屁。
毫无疑问,我因此被抨击为 “你老了,不懂年轻人“。
但 90 后的确没有 “视频替代图文,成为主流表达方式“。因此行业又开始预期 00 后……
最近听说,对这个美好愿景的落地时间已经迭代到了 10 后……
事实上,一部分 50 后提前实现了行业愿景。我观察到一部分老年人,很乐意在抖音上用视频来记录生活。为什么 50 后比 00 后更 OPEN 呢?
我觉得,一个是露脸的阈值,一个是审美的阈值。
这两个阈值越低,就越愿意用视频来表达;阈值越高,就越难在日常生活中拍出让自己满意的视频来分享。
以及即便是乐意拍视频分享的 50 后,也更依赖朋友圈而不是抖音分享。因为有表达欲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更适合用图文来表达。“视频替代图文” 是一个荒诞的愿景。我承认由于视频的感染力更强,在内容消费上成为了主流载体,但这完全不影响 “表达欲更适合图文载体” 这个事实。
认为视频可以大面积替代图文,这是既不理解表达欲,也不理解视频,但渴望未来会有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而乱世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