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能出SAP?
中国企业软件的历史并不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利玛软件就推出了MRP系统。80年代末90年代初,用友、金蝶也相继成立,并很快推出了本土ERP软件。
要成为SAP,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
第一,国际化。
要实现千亿级的营收,就必须做全球的生意。
特别是中国企业的付费水平只有美国的1/7,日本的1/3。因此,国际化是中国ERP公司必须迈过的一个坎。
第二,搞定大客户
大客户的付费能力、续费率都远超小微企业,因此企业软件市场一直都是“得大客户者得天下”。
各企业软件领域的世界龙头,比如ERP的SAP、CRM的Salesforce、HR的Workday都是以服务大客户为核心战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另外,世界500强客户的数量和企业软件公司的影响力成正比。
比如,SAP的Slogan就是“The Best Run SAP”,实际上,“XX世界500强就是用的SAP”是SAP销售人员最锋利的武器。
中国ERP要成长为SAP,就必须学会服务好大企业,并且得到大企业的尊重。
第三,跨越多个周期
SAP 成立于 1972 年,经历了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和AI时代,每一次都能跨越周期,保持领先定位,而且市值越来越高。
中国ERP也必须成功跨越多次技术周期,才能最终成为SAP这样的巨头。

很遗憾,以上3个必要条件,中国ERP都还没有100%的自我证明。
当然了,我们在国际化、大客户方面的落后,都有历史原因。比如SAP、Oracle长期霸占高端ERP市场,导致我们的ERP公司缺乏服务大企业的经验。
另外,SAP的成功也离不开欧美客户的成功。
SAP的国际化策略很简单:SAP的客户走到哪里,SAP就走到哪里。
显然中国ERP暂时还没有这样的优势。
不过,虽然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远远不够。
举个例子,一位AI公司的CTO来找我咨询,他打开一个中国AI应用排行榜,然后告诉我:前10个中的9个,都抄袭过他们的产品。
其中一家公司专门派了一个团队来考察,说是要探讨下合作的可能性,考察完就自己做了一个几乎一样的产品。
更可怕的是,不仅仅创业公司抄,互联网大厂也一样抄。
要知道,他们拥有中国最多的人才和资金,是所有创业公司的目标。
这种“不以抄袭为耻,反以抄袭为荣”的文化,已经深入到很多公司的骨髓。
当然了,“抄”也是一种成功的策略,但问题就在于,靠“抄”很难得到世界500强的尊重,也很难实现弯道超车。
永远在追随,当然就不可能成为下一个SAP。
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无解呢?也不是。
年初,DeepSeek突然在海外爆火,微软、英伟达等巨头都主动接入DeepSeek,其实证明了一件事情:中国企业是有创新能力的,世界也是认可我们企业的。
如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软件公司能做出像DeepSeek一样的创新,那我们的软件公司早就在欧美市场立足了。
所以,没有先发优势,不能抱出海企业的大腿,这些当然都是原因。
但是,喜欢“套壳”,缺乏真正的创新,才是最核心的原因。
如果我们继续“不以抄袭为耻,反以抄袭为荣”,那么,“中国的 SAP”恐怕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