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SaaS公司在竞争上的10个优劣势对比(上)

     分类 [产品经理]
2023/4/28 10:19:56 浏览量  661 喜欢  10
导读:五个维度分析优劣势

银行与SaaS公司在竞争上的10个优劣势对比(上)

前两天简单整理了银行企业级SaaS平台“薪福通”产品的基本情况(浅谈招商银行“薪福通”),今天则从五个维度对比银行与SaaS公司在做B端SaaS产品时的优劣势

1、产品的商业定位

首先我们来看产品的商业定位。SaaS公司的产品,肩负着企业的盈利指标,即便短期不盈利,后续的增长、潜力等方面都非常关键。就像《SaaS创业路线图》中所说:SaaS的本质是付费

而银行推出的产品,首要目标并不是盈利。因为银行不靠工具赚钱,而是希望通过非金融场景切入,为客户赋能,加深银企合作,掌握更多的企业数据,寻找更多的金融场景。最终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获取

所以,两种模式的商业定位,让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产生巨大差异

2、战略定位的可持续性

银行推出企业级数字化平台,更多是为了拓展金融边界,从以往的金融服务,逐渐延伸到泛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

每一个新型战略性产品的推出,都需要在战略上具备“可持续性”。对于银行来说,正是因为产品金融属性逐渐减弱,致使短期内很难见效,需要经历起码两三年的深耕与积累,才能逐渐体现效果

而很多领导是“任期制”,很多机构也会采取“轮岗制”,这便容易在新产品在起步阶段换领导。新领导上任,是否能够继续把这款产品作为重点并持续投入资源,则是一个未知数

我之前也遇到过很多次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项目规划,在项目调研、立项、甚至招采、推广之后,因为领导变更致使产品定位弱化

而对于SaaS公司而言,相对来说战略的可持续性更强一些。虽然也会经历试错、阵痛,但相比于银行,企业老板、高管的想法会更容易推进下去

当然,也正是因为银行决策链路的变长,让很多决策变得慎重可行,前期的调研评估更加详细。相比SaaS公司的战略波动,盲目投入,以及容易产生决策与情感结合的问题,两者各有利弊

3、数据的安全性 

去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公司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是一位小企业主,之前采购了一家小公司的财务SaaS系统,但数据总是出问题,而且因为厂商的经营问题,后续迭代维护非常困难,甚至出现了数据泄露。这个老板想重新找一个靠谱的平台 

这个老板在和我沟通时,我能切身体会到他的无奈,失落,懊恼,无助,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近两年数据安全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市场的重视,公有云也有了更完善的发展。但仅从数据安全性来看,SaaS公司的数据安全比银行内的数据安全,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当然,头部平台相对好一些)

所以,对于客户来说,抛开其他因素,“银行级别的数据安全性”则是一个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4、行动的敏捷性

上文提到银行的战略决策周期相对较长,SaaS公司的决策周期会更短。对于后续的执行阶段同样有这个特点

银行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瀑布式”的项目管理,而且对于上线、迭代、变更的要求更严谨。仅以投产上线为例,除非十分紧急的生产变更,大多数项目都需要排期,等待投产窗口,经历SIT、UAT、准生产等流程之后才能上线

对于SaaS公司而言,近几年更多采用“敏捷式”迭代,整体的流程更扁平化。虽然步骤上差不多,但时效性会高很多

因为流程体系的区别,致使银行产品团队(或称项目团队)的敏捷性不足,而敏捷性又关系到产品的创新力、竞争力、生命力

同时,银行若想集中力量打造重点产品,又将面临多部门协调和沟通的壁垒问题,包括各部门之间的目标对齐。这样的问题虽然在SaaS公司也存在,但其中的壁垒和难度比银行要低很多

所以像招商银行“薪福通”这种行业领先的产品,并不是其他同业机构能够轻易学习和复制的

5、对短期见效的要求

SaaS公司很多都面临着生存压力,尤其是最近几年受限于整体经济形势,对于短期见效,快速增长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产品将难以做到“深耕细作”、“长期投入”

比如很多产品推出的多年套餐打包购买,于我个人而言,更像是“饮鸩止渴”。为了让当下的效益提升,而透支了未来几年的续费、增长空间。若想未来有持续增长力,只能把目标锚定于更多的新客户。可是新客户的增长情况如何,是一件很不可控的事情

而且对于一个已经采购三五年周期的客户,企业的后续服务真的能跟上吗?我觉得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几年之后,当这一批存量客户进入续费周期时,续费率如何也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考验。就像一个恶性的循环圈,让产品的未来逐渐陷入漩涡之中

与之对比的银行,则对于短期见效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毕竟银行的资金实力更强,金融产品丰富,仅从这款产品的商业定位来看,并不是一个“all  in”的问题(当然,并不证明银行对产品的增长没有要求,仅是对比来看,比SaaS公司的短期见效要求没有那么迫切)

整体而言,我认为是体系制度的差异,或者说是企业“基因”、产品“基因”的差异。就像做定制化的团队很难孵化出标准化产品一样,本身的意识形态,工作习惯都很难转变
本文仅以产品的商业定位,战略可持续性,数据安全性,行动敏捷性,短期见效情况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另外五个维度的优劣势比较,我还在整理,预计五一节后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与供职机构及合作伙伴无关)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