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社群之殇:99%群主踩过的坑,你遇到几个?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7/1 15:18:37 浏览量  993 喜欢  68
导读:初创靠能力,活跃靠机制,持续靠文化

微信社群之殇:99%群主踩过的坑,你遇到几个?

你的微信号,现在加了多少个群?是不是已经数不过来了。

咱就说抛开工作群啊,非工作的微信群里,活跃的有几个?

经常看的有几个?

你会经常在里面发言的又有几个?

然而,放到折叠群消息的有多少个?(懂的都懂,这是群生最后的尊严了)

不瞒你说,自从我开始写公众号之后,这三年的时间陆陆续续也自己搞了几十个工作之外的微信群。加入的那更是上了好几百。

这些群,有阶段性的(比如短期活动、训练营啥的),有定向某人群的(以家庭群、好友之间的小群、兴趣爱好、行业交流为典型代表),有以某个目的而建的工具群(什么砍价群、拼单群、羊毛群之类的),也有活动类的(读书会、演讲会等等)

这些群免费的占大多数付费的有几个但现在看起来,里面的运营逻辑和动作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虽然有这么多群,群主在建群之初都是信誓旦旦、热火朝天、激情澎湃。但现实是骨感的,每天能喘气儿的,真不多,更别说里面的内容能留下一点价值。

所以,为啥大部分群最后都归于沉寂,成了一个个数字陵园?

我发现,其实在它们刚成立的时候,就已经默默埋下了伏笔。所谓谋定而后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下面就来聊一聊我以一个用户的角度,和群主的角度结合出来的“社群运营”。

希望能给各位群主、群管,或者琢磨着自立门户搞个新天地的伙伴们一点接地气的启发。

就算你只是个专业潜水员,我也希望你能遇到值得你高质量摸鱼的归宿

不同群主的执政理念差异贼大,风格更是千奇百怪:有把群当自家客厅疯狂自嗨的,有不调研用户就想当然瞎指挥的,更多的是凭着一腔无处安放的热(Jiao)情(Lv)在苦苦支撑,看着都累。

所以,我们先给微信群做个简单的分类。

一、微信社群的几种类型

1、因为工作(不得不加):部门群、项目群、客户沟通群... 这类群的生杀大权不在你手,求生欲是最大驱动力。

有用是核心价值,信息更新是保命符。

2、因为爱好(兴趣相投):钓鱼群、烘焙群、游戏开黑群、跑步群、爬山群...真爱聚集地!

大家是因为同一个聚在一起的,天然就有话题。群里能学技术、晒成果、约活动,氛围通常最轻松(因为没人逼你来)。

共同的热情是粘合剂,但组织不好也容易沦为表情包集散地。

3、因为成长(求变求进步):读书会群、写作营群、理财学习群、技能打卡群、行业交流... 心菜聚集地!

大家带着提升自己的目标进来这类群价值感最重要,干货内容、监督机制、大佬分享是灵魂。一旦感觉学不到东西或者目标达不成,冷场率很高(卷不动了,告辞!)。

4、因为家庭(血脉压制):相亲相爱一家人、X小区业主群、X班家长群... 逃不开的责任感(或八卦欲)。

这里的信息量巨大,从停水停电到邻居吵架全收录。活跃度两极分化严重,刚需信息发布效率是关键。

5、因为娱乐(图个乐呵):表情包群、吃瓜群、饭圈八卦群、谈天说地、吐槽领导啥的...简直是你的快乐老家!

它的核心是轻松有趣无压力不需要太深度的思考,分享快乐、即时吐槽是主流。但话题切换非常快,稍不留神就掉队几百条,也容易刷屏,一旦参与者超过四五人,局面就不好控制了

6、因为目标(结伴同行):减肥互助群、早起打卡群、XX项目攻坚群、演讲训练...这些可以说是契约精神试验田!大家有明确共同目标(哪怕只是21天打卡),阶段性、或任务导向、目标导向非常强。群的生命周期往往和目标的达成周期一致。

目标清晰可持续,群就活;目标模糊或没效果,群就shi

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有点样子的社群,都会至少有一个,也就是共同点,所有用户都是奔着这个来的,这才是建群的根基和起点

但是!光找到魂儿还不够咱得掂量掂量:这个魂儿,对群友们来说,是可替代的吗?是稀缺的吗?

比如一个互联网行业信息交流群,群主只发公开课广告和网上随处可查的文章,那这个信息就太容易被公众号、知乎、知识星球替代了,稀缺性几乎为零。大家加了可能也就是多个已读而已,很容易石沉大海

所以,建群的时候,别拍脑袋,情绪上来之后说干就干。微信群是没有成本,后续群沉了也没什么代价,但关键是,它会损害你的能量和判断力。

然后下一步是价值感知。

因为价值和后续群里的运营内容(有啥干货?有啥活动?有啥惊喜?)强相关。群友只有进来泡一阵子,真体验到了好处(学到新东西了、认识牛人了、抢到优惠了、心情变好了),才会说:嗯,这群不错,得留着。

二、建群的几类动机

(咱群主心里那点小九九

群主拉群,也不是吃饱了撑的,通常驱动咱们按下创建群聊按钮的,主要有几类想法:

1、连接驱动:“我想和TA们一起干点啥!

核心就是找人玩、找人交流、找人抱团。

可能是想把读者聚起来,或者让线下的朋友有个线上基地,或者是单纯想认识更多有相同爱好的人。这种动机天然带着点社交热情和归属感需求。

2、价值/影响力驱动:“我能给TA们点啥!

觉得自己有点货想分享,或者有能力组织点事帮到一群人。比如你是烘焙高手,想教教小白;你是行业前辈,想带带后浪;你是社区活雷锋,想组织小区活动。

成就感来源于被需要被认可

3、商业驱动:“顺便赚点?摊点成本?

希望积累用户、服务客户、甚至变现。常见于知识付费、产品用户服务、本地服务商(比如瑜伽馆、健身房拉的会员群)。

这种群目标更明确,对运营的专业度和持续性要求也最高,因为大家一旦付了钱,或者说一旦你想从大家兜里拿点钱,价值回报的期待值会指数级上升!搞砸了挨骂概率也高。

4、任务驱动:“我要轰轰烈烈…”

被动的,为完成任务或满足特定沟通需求而建。比如活动临时群、出行服务群。目的性强,周期性强,群员关系通常较松散。建得快,散得也快(任务完成即解散/沉寂)。

5、模仿驱动:“哎呀,XX也有群?那我也搞一个!

害怕错过风口,看别人搞我也搞,或者有人一说,我觉得对,那就整?出发点比较模糊,对群要干嘛、怎么搞,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抄作业想法。

这种群最容易在激情退却后迅速躺尸

认清自己的动机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你愿意花多大精力,能坚持多久,以及群未来的走向

想纯玩的和想赚钱的,运营打法肯定天差地别。

三、目标用户是谁?

(别贪心,找对的人!)

很多人建群容易犯啥人都想要的错误,结果群里啥声音都有,最后谁都不舒服。

想清楚你的魂儿真正吸引的是谁?别把想搞学习群简化为所有想学习的人

想想更精准的画像:是职场新人想学入门Excel?还是创业者需要高效管理?还是中年妈妈学做副业?是资深钓友交流技术?还是新手小白求带入门?是研究高等数学的硬核学术党?还是只想学点理财知识保本增值的小白?

用户特征越聚焦,话题越容易集中,氛围越容易调一致

如果你把刚入职场的小白和年薪百万的VP硬拉进同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群,大概率小白不敢说话,老板没时间看。

一旦群内的“自驱动生态”没有建立起来,只靠群主拼力维护,那这个群,也活不久。

所以,想想你的群最能解决谁的痛点?满足谁的核心需求?这群人大概在什么年龄段?什么职业背景?线上习惯是怎样的?(比如宝妈可能在孩子睡后活跃,上班族主要在午休和下班路上冒泡)。

你越了解他们,越能把话说到他们心坎里,活动做到他们愿意参与。

当然不同的群考虑的用户画像差异很大,不举例子了,只是提出一个号召,希望我们对群友能有一个“低门槛”的筛选机制,以保证后续的活跃概率。

四、社群规模如何设定?

真的是越大越好?)

很多人觉得群越大越牛。500人大群听着就威风!但真相是:

小群(50人以下)

熟人感强,参与度高。像个小团队,大家容易记住彼此,逐渐熟络起来。话题容易聚焦,沟通深入适合需要强互动、目标一致的小组(比如项目攻坚、核心兴趣小组、高价值付费群早期)。

中群(50-200人)

资源更丰富,氛围相对活跃。是大部分运营较好的社群的舒适区间。既能保证话题有一定广度,又能通过管理员引导维持一定秩序和参与感。是兴趣群、学习群、目标群的理想选择。

大群(200人以上)

信息量大,潜在连接广。适合发布信息、做大型活动预热、品牌宣传。

但弊病明显:活跃的群消息淹没太快,信息噪音大很容易跑偏成灌水闲聊或广告,归属感弱(你是谁?谁又@我了?),管理难度提升(广告狗、喷子随时可能出现)。

所以,越是这种大群,反而越容易走向潜水为主,只有管理员发布通告的结局。

因此,我们换个角度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在群里发言(社牛除外)?

观察了很久,发现非社牛以为的群友(比如我)发言通常需要满足以下一个或多个条件:

1、有重要信息发布/需求:停水通知!” “急求一份XX文档模板!” “投票选日期!“求助!”。

2、被明确@或有反馈期待:别人提问你正好知道答案,或者管理员专门点名欢迎/提问。

3、看到强共鸣点:某人说的某件事、发的某个图/段子,直戳你心巴了,不+1不痛快。

4、低门槛互动:比如简单投票、接龙、抢红包、夸夸群里的彩虹屁、表情包响应。

5、强信任与安全感:觉得群环境友好,不担心说错话被嘲笑或鄙视(这在陌生的、大型的、或精英聚集的群里最难实现)。

6、有明确角色与任务:比如你是值日生、管理员、分享嘉宾、活动组织者,发言是你的责任。

所以,想让群不冷清,就得想想如何降低发言门槛、创造不得不很想发言的契机和环境。

五、常见的错误案例

(血泪教训啊!)

看到太多群,包括我自己亲手搞砸的(和踩坑边缘疯狂试探的),总结了几种典型死亡姿势

1)无规划扩张:盲目叠加主题!

症状:群主初心挺好,建了个自我提升群。开始聊读书挺好的然后觉得光读书不够,嗯,加个健身打卡区吧!” 感觉大家还焦虑?来点理财知识分享吧!” 想活跃气氛?组织一次明天的线下活动吧,想参加的报名... 结果慢慢没人响应,群聊也变成了大杂烩。

后果:群失去核心定位,成员找不到“规定动作”。想聊读书的不耐烦,想讨论股票的觉得太low。最终,真正想深度交流的用户默默潜水或退群,群沦为无意义灌水闲聊或广告的温床。群主很无奈,我的热情怎么没起效果?

核心问题:忘了你的魂儿是什么,贪多嚼不烂

2)无边界闲聊:话题无限发散!

症状:群规模糊或形同虚设。大家聊High了之后,话题像脱缰野马,从A话题自然跳到BCD,最后可能聊到太平洋去了(比如读书群聊到中午吃了啥、吐槽领导、甚至讨论家长里短)。

偶尔一次还行,长期如此,群主题被稀释。

后果:对群主题不感冒但热衷聊闲天的成员活跃,追求核心价值的成员逐渐失望和沉默。群变得和任何路边茶水摊没区别,没啥营养浪费时间成为退群理由。

核心问题:缺乏引导和边界设定,同时在即将失控时没有识别和限制,未能守住核心价值底线。

3)无信任付费:上来就谈钱伤感情!

症状:群刚刚成立几天,氛围都没热络起来,大家脸还没混熟呢,群主/管理员突然丢出一个付费课程、付费活动或者分销链接(尤其没有任何铺垫或价值贡献之前)。

后果:信任瞬间破裂!大家感觉自己被当成了韭菜。轻则一片冷场尴尬,没人接茬是最委婉的抗议;重则直接开怼或当场退群。后续运营难度极大。

核心问题:混淆了社交场和交易场,在用户未建立信任和感知到价值前就想收割。付费群必须先有免费积累或价值证明。

4)无引领呼吁:指望群员自嗨

症状:建群之初热闹几天,群主觉得大功告成,甩手不管了。或者丢个话题(比如大家对这事怎么看?“我们明天开始每天在群里练习XXX吧”)然后没人回应,或者只有零星发言,很快沉底。

后果:慢慢的群里死气沉沉,偶尔有人发问也石沉大海。冷启动失败,大家对群主的呼吁和号召不再当回事,后续的活动很难开展。

核心问题严重低估运营成本,没有理解群主/管理员在早期(甚至长期)充当火种连接器的关键作用无为而治只适用于成熟社区,新群必须用心烧柴

5)无目的摇人:拉人凑数只为撑场!

症状:群主为了快速达到某个规模(比如凑够200人发红包的心理门槛),或者觉得人多热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规模拉人入群(尤其让群友拉人)。导致群里的人背景五花八门,彼此不认识,也不知道这个群是干啥的。

后果:群里一片迷茫,这是什么群?我是谁?我在哪?成为常见疑问。信任感和共同语言基础极差,除了进来打个招呼、抢个红包,几乎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很容易演变成死群或混乱的广告群。

核心问题:建群起点错误,种子用户选择不当或引入机制失控。忽视了社群是基于共同点的身份认同感而存在的。

6)无设计沟通:你当我是你的蛔虫?

症状:发布个消息、规则、活动啥的,让人直呼看不懂。要么是太长,懒得看;要么太短一堆疑问;或者查阅成本高,一张图的事儿非要丢给我一个文件。这些正式的内容,无法让群友用最简单的思考获得最关键的信息。

后果:看不懂,就不看了呗,以后也不看了,折叠,江湖再见。

核心问题:用最简单的文字和形式,传递最关键的信息,是社群运营中“微传播”最重要的目标。

所以,应该怎么做?(灵魂拷问)

哎,说实话,很难讲!微信社群运营,真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葵花宝典”,它是一套精细活儿。

简单总结的话,我认为是这三点:

第一:基于你的目标、你的群体特质、你设计的运营动作、以及用户给你的反馈,来持续设计并更新你自己的玩法。

第二:通过群主的引领形成一种活跃机制,带动几位忠实用户,并逐渐通过价值感形成心理映射,让大家在发生某件事时,会想到这个群。

第三:建群靠群主,活跃靠机制,持续活跃靠社群文化和价值获得。

具体怎么做,嘿,其实我也不知道(用真心吧,顺着网线爬向千家万户)。

最后,送给各位群主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工作之外的社群(纯粹出于你的热情、你的理想、你的某种驱动力建立的),你发自内心地、能持续运营一年甚至更久的动力,到底有多大?

如果这个动力来源不够坚实(比如只是图个新鲜、模仿一下、或者想速成变现),那么…… 真的别对自己要求太高,随缘玩玩也很好(别自责!很多群本来就是有自然生命周期的)。

否则,激情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失望感会让你挺难受的,于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死群,成为了别人列表里的折叠群消息一员。

而你,又增加了一次不宝贵的失败经验,因为它似乎没给你带来什么价值和收获,反而吞噬了陌生人的信任。

写在最后

聊了这么多,我特别想听一听你的分享:

你待过的哪个微信群运营得特别好呢?它为啥能活下来,还能活得挺好?

它做对了什么?

欢迎把你的观点(或吐槽)写在评论区!

咱们一起探讨,一起避坑,争取让自己手上的群(或者爱潜的群)都少点遗憾,多点价值~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