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值多少钱?宾大出的AI用面相得出财运和性格,全面用于企业招聘
AI看面相?还能判断性格和财运?
发布消息的不是什么神秘组织,而是鼎鼎大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事儿,瞬间就从玄学上升到了科学,从街头巷议变成了学术前沿。
一想到未来面试,HR可能不是在看你的简历,而是在用一个看不见的算法扫描你的脸,我后背就有点发凉。
宾大这项研究,和我们理解的传统面相学完全是两码事。
它不是在说天庭饱满就一定富贵,或者下巴尖尖就一定刻薄。
这背后,其实是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机器学习和大数据。
简单来说,研究人员喂给AI海量的面部照片,同时给每张照片都配上照片主人的各种真实数据,比如他们的职业、收入水平、甚至是MBTI性格测试结果。
AI就日以继夜地在这些数据里寻找我们肉眼无法察觉的微弱关联。
它可能会发现,某种特定的眼间距、嘴角弧度、或是颧骨轮廓的细微组合,与高收入人群或外向型性格的出现频率,存在着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它不是在理解你的面相,而是在计算一个概率。
这就像天气预报,它根据云图、气压和湿度来预测下雨的概率。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一位名叫MichaelKosinski的教授(就是之前那个通过Facebook点赞预测你性格的牛人)就曾说过: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人们贴上标签,而是为了探索人类外在特征与内在特质之间可能存在的、被我们长期忽略的微弱关联。AI给了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具来观察这种关联。
听起来很酷,对吧?
但这种观察,一旦走出实验室,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招聘市场,那画风可能就完全变了。
招聘的未来:效率的天堂,还是偏见的炼狱?
想象一下未来的招聘场景。
你投递简历后,第一轮筛选你的,不再是HR,而是一个AI系统。
它快速扫描你的证件照或视频面试的录像,几秒钟内,就根据你的面相数据,给出一个岗位匹配度评分。
得分高的进入下一轮,得分低的,可能连被人类看到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进入了回收站。
对于企业来说,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效率神器。
它能从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瞬间识别出那些具有成功者面部特征的候选人,大大降低了筛选成本。
这或许能帮助企业找到那些性格坚韧、富有创造力或者领导潜质的人才。

但对于我们普通求职者呢?这简直是一场噩梦。
你的能力、你的经验、你的努力,在算法冰冷的审视面前,可能都敌不过你的长相。
这难道不是一种赤裸裸的颜值暴政吗?
一位匿名的伦理学家对此表达了深切的忧虑:
这无异于打开了潘多ora的魔盒。它将固化社会偏见,让招聘变成一场基于外貌的歧视盛宴,而不是对个人能力和潜力的真正评估。如果AI从数据中学到的是某个族裔的成功人士较少,它就会在招聘中歧视这个族裔,这会形成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他的话,让我不寒而栗。

AI的学习材料源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而我们的现实世界,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偏见。
AI不会分辨善恶,它只会忠实地放大它所学到的一切,包括那些我们极力想消除的不公。
我们是谁?一串数据,还是一场自由意志的奔赴?
这不仅仅是招聘方式的改变,它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我们究竟是谁?
如果AI可以通过我们的脸、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消费记录,精准地预测我们的未来,那我们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意义何在?
这像不像一部设定好的剧本,我们每个人只是在按部就班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这种技术带来的宿命论,比任何玄学都更让人感到无力。
我们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我们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
一个出身贫寒的人,可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可以在某个领域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是人类社会最动人的篇章。
但如果AI开始为我们的面相估价,为我们的潜力设限,那我们是不是正在亲手扼杀这种可能性?
我们创造AI,本意是想让它成为延伸我们能力的工具,是服务于人的。
但现在,它却越来越像一个审判者,一个定义我们的权威。
我们急于用数据去量化一切,去预测一切,却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对人类复杂性、以及对自由意志最基本的尊重。
科技的洪流滚滚向前,我们无法阻挡。
但至少,在拥抱这些黑科技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
当AI开始凝视你的脸时,我们希望它看到的是一个可被计算的概率,还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鲜活的灵魂?
或许,未来的精彩,不在于AI能算得多准,而在于我们,敢不敢一次又一次地,用行动去打破它的所有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