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以来,我观察中的 AI 话题下大概有这四类人:
我是第三种 “理性悲观者”。这种倾向经常被误解为 “纯银觉得 AI 不行”,还是我自己来解释吧。AI 当然很好,而我的悲观倾向是:- 目前的语言大模型技术路线无法通往 AGI,语言的边界也是语言模型的边界。在这一点上我相信部分 AI 科学家如杨立昆的观点。
- AI 在可见的未来,比如两三年内,很难在广泛的领域带来商业价值的迅猛增长,但可以在部分 AI 长板领域迅猛增长。
第一点没什么好聊的,只能说你选择相信哪一边的顶尖科学家。本文是对第二点倾向的详尽解释。一直以来,我都在收集成功案例,迭代对当前 AI 能力边界的判断。最近几个月收集了这几个 AI 赋能的成功案例:A 作为老牌科普自媒体,熟练地应用 AI 辅助创作科普文章,配合语音输入法修改,大大提升了内容输出的效率,同时内容质量基本上没有影响——这其实是科普文章的类型优势。
B 作为独立开发者,熟练地 AI Coding 完成自己不了解的客户端技术栈开发,在这个过程中高效率学会了新的技术栈,发布到多语言市场。由于应用本身有一定竞争力,很快做到了六位数的年流水。
C 在海外大厂管理技术团队,对 AI Coding 提效十分乐观,尤其是在 QA 和 review 场景下 “效果非常好”,坚信会用 AI 的程序员替代不会用 AI 的程序员正在发生。
D 在大厂做产品,工作环境有大量文档化的历史知识需要整理学习,文档非常规范,信息相对完整,交给 AI 进行信息理解和结构化输出,正是大模型的长板。在高度规范化的工作环境中,辅助(相对刻板,强逻辑性的)产品设计和写 PRD 也在 AI 射程之内。
E 在创业团队身兼多职,涉及自己从没做过的任务时(比如增长活动),会向 AI 咨询和讨论,理清楚新任务的结构,AI 也可以介入更具体的任务环节,比如数值设计和运营提效。
F 的新工作是一条新赛道,工作中经常和 AI 展开讨论,当 AI 对背景信息有了较多了解,有时候能提出相当不错的,基于逻辑推演的产品创意和活动创意,带来灵感启发。
G 最近迷上了跳水,这项冷门活动的相关资料较少,而 AI 给出的指导相当专业,受益匪浅。
在我收集的成功案例中,抽象出了被 AI 赋能的「超级个体」这个概念。- (划重点)用 AI 跨界学习新的能力,在陌生领域快速做到及格线以上的水准。
坦率说,我并不是这样的超级个体。AI 对我来说完全替代了搜索引擎,每日高频问答几十次,但它并没有赋能我在问答之外的需求。我仔细想过其中的变量是什么?在我的观察范围内,大多数超级个体在 AI 帮助下认为自己能力大增,射程大增,效率大增。与传统的追求深度的专家路线不同,超级个体更在意能力的广度,不追求垂直领域的八九十分,而是在大量领域快速达到六七十分并高效产出,以至于可以一人顶替数人。
再进一步分析,AI 赋能超级个体的前置性条件是,这些个体的需求恰好可以被 AI 满足,澎湃的正反馈激励他继续探索和深入使用。这就能解释我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兴奋,因为当下的 AI 能力恰好赋能不了当下我的需求缺口,在我的长板上令我觉得 “差太多了,不如自己动手”,短板上则是 “完全不可用啊妈的”。显而易见的是,需求无法凭空生造。是否拥抱潮流,怎样拥抱潮流,其实是自然演化而非爱拼才会赢。你的条件和环境决定了如何演化,决定你是否热爱 AI 的不仅仅是行动力与好奇心,更加是「当下的 AI 能力」和「当下自己的需求缺口」之间的耦合度。AI 能解决你遇到的问题,你就会热爱 AI,否则只能等待 AI 的能力进展到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一天。
二、
接下来,我们对 AI 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一些定义:
AI 在大量的领域可以赋能 60-70 分标准,这是一个行业基调。相当于对于熟练使用 AI 的人来说,能力被普惠提升到了 60-70 分标准。而我当下的需求缺口,需要的是专家级水准,AI 帮不了我,我也没有 60-70 分水准的需求,以至于 AI 赋能与当下的我插肩而过。那么问题来了,哪些领域 AI 更容易做到更高的水准?以及随着技术发展,是否半年一年后,AI 就可以在我的需求缺口上达到我的质量要求?对这个命题我是这么看的,AI 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如下关键约束:三者同时为 “是” 的领域,你肯定想到了,那就是 AI Coding。故而 AI 理直气壮地在编程领域大杀四方,迅猛增长。至于 AI 能不能在其他领域做到更高水准,同样可以套上这三个关键约束去分析。我不赞同线性外推 AI 即将无所不能,这相当于用信仰替代思考。由此看来,在 AI 实现下一次技术涌现,在编程之外的更多领域高水准解决问题之前,成为超级个体的捷径非常清晰。由于大模型目前总体上只能赋能 60-70 分标准,一方面你的需求标准越低,越容易被大模型满足;另一方面跨界的需求越多(跨界后总是重新开始的),越容易被大模型满足。拥有这两类需求的人更容易成为超级个体。传统上的个人发展路线是「专家路线」,成为专家,拥有能力金字塔上的头部价值,获取丰厚的商业收益。而「超级个体」走出了史无前例的另一条 “发展能力广度” 的路线。本文标题是《AI 时代的超级个体与懵逼机构》。对大多数的商业机构而言,AI 时代茫然四顾,老板一边 all in 一边懵逼。这个现象大家都有观察甚至亲历,直接说我的观点吧——AI 在大量的领域赋能 60-70 分标准,带来了一定的提效,尤其在部分领域大大提高了人效。但节约人力成本这件事对于互联网公司并不重要,对于以信息处理为主的(也就是白领)工作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工作效率对白领来说是一个中间目标,而不是所属商业机构创造商业价值的直接目标。在我的理解中,商业机构创造商业价值的直接目标有三点:你告诉我,在你负责的业务里,AI 赋能实现了以上三点的哪一点?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回答,从早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算法时代,这些技术革命怎样在以上三点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但 AI 时代普惠性的工作效率提升,并没有带来普遍性的商业价值提升。对于传统商业机构而言,AI 时代大多数商品与服务质量、交易效率、交易价格并没有显著改变,原生 AI 产品能做到这三点的也并不多。对此,有一个残酷的问题:“给你的公司增加免费的两倍人力,不,三倍人力,业务就能获得显著增长吗?”给你免费的一千个写手,能做出来自媒体大号吗?给你免费的一千个程序员,能做出来成功的独立产品吗?给你免费的一千个运营,能在这次大促活动中打败竞品吗?就像游戏的成败是因为开发成本太高吗?不,是因为它不好玩。同理,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商业活动而言,增长并不取决于工作效率。蓝领不太不一样,蓝领的提效可以降低价格,但白领又是另一回事情。仅仅提高工作效率并不能指向增长,大量供给 70 分能力的白领并不能指向增长,因为 70 分并不稀缺,增长取决于有稀缺性的 “关键链路的质量”。在关键链路上提高质量,更高质量地解决关键问题,这就是传统的专家路线。商业竞争力来自于质量金字塔的头部,工作效率提升相当于金字塔的腰部更加粗壮,但商业竞争的结果取决于关键链路 PK 而非工作效率 PK。这就是大厂往往官僚缠身,效率低下,却依然屹立如高山的原因。因此,AI 看起来很厉害,也的确很厉害,但 AI 不仅赋能工作效率,还能显著提升商业价值,这样的案例并没有普遍发生。AI 的商业价值喷发必须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效率,效率与质量划等号的案例是不多见的。按我的理解,给你免费的一千个 XX 是远远不够的,给你一千万个能带给用户高质量服务的 XX 才是盈利之道——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自动会议纪要”。最近看到另一个很赞的案例,用 AI 收集你感兴趣的新闻,每日为你生成早晚各一档男女主持人的新闻电台,你甚至可以随时打断电台与主持人对话。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 AI 产品创意。一千万个私人电台的引入,大大提升了在播客模式下获取每日新闻的质量。只不过,这样的原生 AI 产品,成功案例还很少,普遍存在的现象还是一边喊号子 all in 一边懵逼。AI 带来的商业收益基本上被头部基座鲸吞,AI 能力倒是普惠,商业收益马太得不能再马太了。大多数传统商业机构在 AI 赋能下提高了一定的工作效率,产出与过去相似的商品与服务,相当于一次全面基建升级。一件略微尴尬的事情是,不仅商业机构没能在 AI 时代获得普遍性的商业价值提升,超级个体获得的商业收益也并不显著。直截了当地问:作为超级个体,你赚到了多得多的钱吗?作为公司职员,哪怕超级个体能干六个人的活,恐怕也拿不到两个人的工资。何况许多公司压根没有给超级个体身兼多职,施展能力广度的机会。作为自由职业者,如果能找准适合自己的赛道,超级个体的确会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在我的观察范围内,大多数人增加的收益还谈不上丰厚。作为创业团队成员,身兼多职倒是不假,只是得面对上述的灵魂提问:给你免费的一百个熟手,这一次创业就有大得多的成功概率吗?我当然认同超级个体在提高工作效率,拓展能力广度方面,获得了充足的自我认同,也的的确确提高了个人价值。这种基于工作效率和能力广度的价值提升,目前还不能流畅地转化为个人的商业收益提升。(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一个人在许多方面都能做到 60-70 分并且效率较高,是否是一件商业收益丰厚的事情?)对此,如果寄托于 AI 实现下一次技术涌现,超级个体从 lv2 升级到 lv3 甚至 lv4,前面说过,我并不赞同这种线性外推,用信仰替代思考。何况集体升级并没有改变竞争格局,只是水位整体上升。从叠甲的角度,我必须再重复一次,我个人相当认同超级个体的个人价值提升。AI 时代的早期就像互联网早期一样,有趣,有用,已经很好。只是本文的主题是我对 “广泛的领域带来商业价值的迅猛增长” 的悲观预期,这是个人成长视角之外的另一种行业增长视角。毕竟大多数人受雇于商业机构,如果商业机构没有普遍增长,站在行业角度我可乐观不起来。更糟糕的是,商业机构发现业绩没有增长,但工作效率的确提升了,于是更有动力进行裁员降本增效……最近看到一句很刻薄的评论,大意是,互联网公司原本裁员一半也没有丝毫影响,AI 赋能工作效率,给了这次大裁员一个体面的理由。写到这里,我的观点和倾向应该已经表达清楚了。时间线拉长到五年,十年是无法预测的,但两三年内,在大语言模型这个技术路线下,基于上面提到的关键约束,我对于 AI 的商业价值大量喷发是悲观的。我相信技术发展可以在更多的垂直领域,尤其是 AI 的长板领域迅猛增长,AI 会建造新的结构,但不会是普惠性的商业价值提升。少数人和机构从新的结构中获益,这里最重要的并不是你对 AI 的先行一步,而是你的市场洞察可以和 AI 的长板能力结合在一起。市场洞察永远是创业者和产品经理最稀缺,也最重要的能力。技术服务于市场洞察,而不是技术领导市场洞察(经典的 “拿着锤子找钉子”)。换一个建设性的角度,犬校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当下的 AI 生态应该着眼于 to ProC 而不是 to C。也就是围绕着超级个体去设计 AI 产品,当前阶段放弃对用户规模的追求,服务好超级个体是更坚实的一步。我对此深感赞同。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