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价中标,正在毁掉软件行业
最低价中标,应该是软件公司最痛恨的规则,没有之一。
一位 CEO 告诉我,投标一个预算 5000 万的项目,志在必得的他,报了一个 3000 万的成本价,结果一家竞对直接报了 1500 万,拿下了订单。
这位 CEO 一边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价格怎么可能做好?”,一边笃定这又会成为一个豆腐渣工程。
低价抢单有多坑?可以参考一个案例:国产化替代,终于被我们自己玩死了
但问题来了:难道甲方就不知道最低价中标的危害吗?难道央国企就不在意项目质量了吗?
其实,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甲方 IT 降本增效的压力很大,他们精打细算也无可厚非。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明知道报价最低的乙方有问题,仍然不得不选择最低报价,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最近,我和一位央企 IT 领导聊了聊,他直言也非常无奈。
实际上,哪怕是国央企,IT 部门也非常在意项目质量,但是这几年审计越来越严格,如果不是“最低价中标”,就会面临“审计风险”。
毕竟,外采项目最容易量化的就是价格,而最难量化的就是交付质量。想一下,你如何才能证明:选择更高的报价,“只是”因为交付质量更高呢?
所以,为了合规,最安全的选择就是“最低价中标”。
雪上加霜的是,很多 IT 公司抓住这个漏洞,他们会故意报一个特别低的价格,先拿下项目,然后用廉价的实习生填充人天,甚至外包给质量堪忧的第三方。
其实,这么多年下来,甲方对于乙方的套路早就心知肚明,但是为了“审计安全”,也只能选择沉默。
然而,默认“最低价中标”,不代表就默认“劣质交付”,于是,一场痛苦的拉锯战开始了:
报价低于正常水平,意味着项目团队只能塞一些新兵蛋子;而甲方觉得做得这么烂,肯定不可能验收。
结果就是,项目一再延期,业务部门怨声载道,IT 公司也亏得一塌糊涂,整个项目没有赢家。
更可怕的是,这是一个妥妥的死局: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危害,但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它还扭曲了市场规则,把“优胜劣汰”变成“低价为王”,导致 IT 公司不以创新、优质为荣,反以抄袭、廉价为荣。
长期下去,中国软件行业就毁了。
当然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行严格的审计制度,是为了防止贪污腐败。
实际上,贪腐也是一个巨大的毒瘤,大家看看这个新闻就明白了:信创之光 CEO 被“留置”,对软件行业意味着什么?
但是,现在的局面,多少有点“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我觉得,合理的解决方案,还是要出台更为详细的指导意见,既要防止贪污腐败,也要防止无所作为。
不管怎样,软件行业的乱象,是时候该整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