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VS天工:从赛场冲线到产业未来,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撕开的技术路线之争
| 本文作者:张艺凡 编辑:余睿
核心要点
•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路线分野
• 自主导航的技术内核
• 全自主技术的瓶颈与展望
01
技术路线分野:
自主识别VS人工遥控
在这场机器人运动会上,参赛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其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团队,采用的是全自主模式,天工机器人在1500米、400米和100米这三项比赛中,是所有选手中唯一采用全自主导航系统的机器人,全程无需人工进行遥控操作。而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其他团队,则选择了遥控操作模式。

| 宇树机器人和遥控操作员

| 百米决赛中的天工机器人
02
自主导航的技术内核:
SLAM算法+BEV动态感知
天工Ultra之所以具备全自主奔跑的能力,它依托于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算法,再结合BEV动态障碍物实时感知技术,从而能够自主识别赛道的分道线。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CTO唐剑指出,他们基于激光雷达和环视摄像头,开发出了机器人全自主导航方案,该方案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动态建模。这种技术与自动驾驶中的车道线保持辅助技术类似,但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人形机器人工作环境中遇到的物品种类更多、尺寸更小,而且其众多关节需要严格遵循规划好的路径。
03
遥控操作的性能优势:
算力集中下的速度优先
宇树科技选择遥控路线,目的是为了最大化机器人当前的性能。王兴兴表示,H1其实完全具备无遥控参赛的能力,但在速度优先的策略下,人工介入能够优化实时路径规划。由于田径赛场的直线赛道占比较高,采用遥控策略可以将处理器的算力集中用于动力分配,而不是耗费在环境识别上。在1500米比赛中,宇树H1机器人以6分34秒40的成绩夺冠,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3.8米/秒,其最高奔跑速度甚至接近5米/秒。

| 宇树机器人夺冠
04
产业落地的不同场景:
家庭服务VS人机协同
这两种技术路线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全自主技术更适合家庭服务等场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示,公司的发展重心已经从“最能跑”转向了“最好用”。机器人需要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能够帮人们干活。跑步主要考验的是机器人的下肢能力,而干活则需要眼、脑、手等多个部位的协调配合,这属于不同的技术维度。

而遥控增强模式则适用于物流、救援等需要人机协作的领域。在这种模式下,人类操作员可以负责处理复杂的环境感知和决策工作,让机器人能够专注于执行任务。

05
面临的挑战:
行业趋势与技术瓶颈
在此次运动会上,超过一半的参赛厂商表示,将把“全自主模式”作为下一代研发的重点。这表明行业整体正朝着自主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全自主模式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核心硬件上,关节部件在高速运动时易因功率激增导致发热,制约运动性能,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中易受干扰影响感知精度;算法层面,面对非结构化场景动态决策能力薄弱,且多针对特定场景优化,跨场景通用与精细动作转化精度不足;能量续航受限于电池技术,难以满足长时间高负载作业需求;在医疗等高精度场景中操作能力不足,依赖远程操控;同时,全自主技术的高研发与硬件成本导致售价高昂,阻碍商业化落地。

06
结语:成为人类的协作伙伴
自主技术是突破场景桎梏、迈向通用化的必由之路,却需跨越算法鲁棒性、环境适应性的重重关卡;遥控技术是现阶段落地的稳妥选择,却难逃对操作依赖、延迟限制的现实束缚。这场技术路线之争从未有标准答案,运动会上的每一次成功与失误,都是两种路线在实践中自我校准的印记。从赛场到工厂、家庭,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技术路线的胜负,而是成为真正服务人类的协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