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教授录音曝光:视觉智驾=赌命!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7/1 10:31:44 浏览量  1366 喜欢  56
导读:“我在上海交大毕科院,我在国家汽车重点实验室!这行业我了解!

交大教授录音曝光:视觉智驾=赌命!

“我在上海交大毕科院,我在国家汽车重点实验室!这行业我了解!”

一段教授带着火药味的录音突然刷屏,他急到自爆身份,只为喊出一句话:

“人命关天,别为了省2000块钱拿安全开玩笑!”

激光雷达和纯视觉的路线之争,本是技术圈的事,如今却吵上了热搜。教授为何急眼?因为某些企业为了“降本”,正在偷偷玩火。


01 价格雪崩,激光雷达早已不是“奢侈品”

 

曾几何时,激光雷达是高端车的象征——10年前一颗卖5000美元(约3.5万人民币),堪比一辆五菱宏光。车企大喊用不起,马斯克更直接开喷:“傻子才用激光雷达!

但中国供应链一出手,价格立刻打回地板价。

禾赛科技固态激光雷达单价暴跌99.3%,从7.5万降到499美元。

华为自研的阵列式雷达,成本更是压到2000元人民币以下。

教授在录音中算了一笔账:

10万的车差2000块,影响啥销量? 可少了这层保险,安全崩了车厂直接完蛋!”

价格已不是挡箭牌,不装雷达的真实原因,恐怕是技术扛不住


02 纯视觉的“致命诱惑”:省钱却埋雷

 

特斯拉带火的纯视觉方案,听起来很美好——摄像头单价才200元,比激光雷达便宜90%。算法调好了,似乎也能跑。

但教授一句话戳破幻想:

你靠‘闻’能判断女人美不美? 雷达是主动探测,摄像头是被动接收,根本不是一个能量级别!”

纯视觉的短板在极端场景下会杀人:

夜间误判:把广告牌影子当实车,急刹导致追尾

 

雨雾抓瞎:摄像头糊成马赛克,毫米波分不清塑料袋和石头

 

算力黑洞:为弥补感知不足,狂堆芯片,结果千瓦级功耗让电动车续航暴跌22%

 

更可怕的是,视觉方案依赖“脑补”——用算法猜环境。

教授怒斥:“数据都是飘的,算力再强有屁用!


03 激光雷达造假,竟成行业“潜规则”

 

价格打下来本是好事,却催生了更阴暗的产业链。

今年粤港澳车展上,博主随手一抠,某热门车型的“激光雷达”竟是个空壳胶水壳!厂家用低配车冒充高配,当场翻车。

更普遍的造假是“参数缩水”:

用低功率激光器,探测距离缩水30%

 

换回收硅基材料,设备寿命腰斩

 

软件刷数据,测试时“装达标”

 

30家车企卷入这场“降本狂欢”,把雷达成本从6000元压到千元级。

有工程师直言:纸糊雷达堆不出自动驾驶,只会堆出下一个‘帕萨特碰撞门’!


04 真相:安全是“传感器联盟”的战争

 

教授的核心观点很犀利:

“所有传感器都是防小概率风险的保险”。

激光雷达的核心价值,是给视觉系统加一道安全冗余

200米外识别窜出的外卖小哥

 

厘米级精度建模,不怕桥洞阴影

 

雨雾中穿透力比摄像头强3倍

 

某智驾公司CTO说得更直白:

加一颗雷达激活更多场景,这钱花得值!”尤其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多传感器融合已成生存底线——Cruise因雷达误判拖行行人,遭加州永久禁运,公司几近破产。


05 生死选择题:2000元能否买条命?

 

行业正撕裂成两个阵营:

一边是特斯拉和追随者,赌纯视觉+AI大模型能解决所有问题;

一边是华为、小鹏等“融合派”,用激光雷达+视觉+毫米波构建“传感器联盟”。

技术路线本无对错,但当成本与人命放在天平两端时,答案必须清醒
教授那句怒吼值得全行业刻在墙上:

“数据都不准,你判断什么?决策什么?为了尊重生命,多花2000块重要吗?!”


06 未来的胜负手:不在硬件,在数据

 

这并非鼓吹“堆雷达”。教授点破更深的真相:

“运算依据来自数据采集,采不准,算力再大也是开环控制!”

领先企业已在革新数据战场:

华为用4000颗昇腾芯片训练千亿参数模型,把红灯误闯率压到0.001次/万公里

 

轻舟智航定向采集高价值场景数据,用1%的真实路测+99%仿真练算法

激光雷达只是“保底武器”,真正的护城河是数据闭环。 谁能源源不断“喂”给系统极端场景下的真相,谁才能终结这场安全之争。

写在最后

某车企高管私下吐槽:“用户以为买激光雷达是为炫技,其实我们怕的是万一出事,公司就没了。”

当教授撕掉行业底裤时,我们该庆幸:有人拒绝用成本博弈人命

毕竟,刹车失灵只需一次,品牌就会轰然倒塌;而一套可靠的感知系统——哪怕多花2000块——可能在某个雨夜,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

安全没有性价比,只有敬畏心。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