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危机,是时候被扔进历史垃圾堆了
过去 10 年,35 岁危机逐渐成为职场人的梦魇。
几年前,我要招聘一个 40 岁左右的产品 leader,结果找了高级副总裁特批,HR 才同意放行。
通常,我们会把“35 岁危机”归咎于企业歧视,或者缺乏法律保护。但除了以上原因,企业不愿意招聘 35 岁+的员工,也源于诸多现实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发展太快,新技术、新机会太多,在这种背景下,年龄所带来的“经验优势”被大大弱化了。
比如,互联网企业的年龄歧视普遍比传统企业严重,说白了就是因为互联网新项目太多、迭代太快,精力充沛、一张白纸的年轻人反而更有优势。
相比之下,在 B 端产品领域,“行业老炮”就比没有经验的名校毕业生更有优势。
这是因为 B 端产品的灵魂是“行业 KnowHow”,这是一种需要时间沉淀的技能。相对来说,新技术、新模式反而没那么重要。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实在太卷,太依赖所谓“价格优势”。
我在外企的时候,从来就没有 “35 岁危机”一说,公司甚至有 50 多岁的一线核心员工。
原因在于,外企从来不把“成本”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在大部分情况下,“经验”越丰富,“质量”就越高。这就大大放大了“经验”的价值,相对来说,“能否加班”、“是否听话”就没那么重要了。
但中国企业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最常见的情况是:聘用便宜的人,提供便宜的服务,售卖便宜的价格,为了赚钱,继续聘用更便宜的人。
然后恶性循环。
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顶级 ERP 上市公司:从溃烂到灭亡》,文中的 ERP 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项目为什么烂尾,从技术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便宜的实习生太多,而资深顾问太少。
说白了,我们太强调“控制成本”,结果就是 35 岁+的员工“太贵了”。
但是,“35 岁危机”终将被扔进历史垃圾堆,就像过去的房地产泡沫一样。
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开始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相对于“一窝蜂的抓机会”,企业越来越求稳,追求低速但是健康的增长。
加上新的一批“35 岁+”本来就出身在互联网时代,拥有更领先的技能,在社会慢下来以后,他们过往的经验将会“更加保值”。
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企业不会永远被困在“低质低价”的陷阱。
看看胖东来,价格并不便宜,但是它的服务好,品控严格,因此面对电商的低价冲击,仍然成为中国传统商超的顶流。
在《顶级 ERP 上市公司:从溃烂到灭亡》一文中的 ERP 公司也一样,他要不选择提升交付质量,要不就选择退出大企业市场。
不管哪一种选择,重视质量的公司才能留下来。
而当“质量”压倒“价格”成为最重要的 KPI ,企业就会愿意为经验丰富的员工开出高工资: “更贵”的老员工将成为公司的珍贵资产。
而这一定是中国企业的未来。
说到底,社会始终会进步,而“35 岁危机”这个陋习,是时候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