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 tap 先是用企业微信,然后用 Slack,来了有知有行和出海公司用飞书。感受到了一些企业协同工具的差异。
开门见山,我最喜欢 Slack。6 月安利有知有行用 Slack 成功。
Slack 在我这里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强调异步沟通与回帖折叠,构建了一条高价值的慢速公共信息流。
这条慢速信息流可以实现飞书做不到的几件事:
虽然飞书也有话题群这样的设计,但依然避免不了注意力被红点所吸走。强调即时反馈的红点让人焦躁不安,不断被打断和被干扰,即时消息通知抢占注意力。在 Slack 里,我要求大家通报版本计划与项目进展,记录启发性的用户反馈与产品灵感,做一些关键会议记录,也发送更多类型的 1-5 天有效的重要公告。通常一贴在 100-500 字之间——放飞书文档太轻太碎片,发飞书消息又被迅速淹没。同时,这些内容往往需要异步深度沟通,在自己安静下来的时候集中回复,来回讨论。相对于被噪音包围的飞书话题群,我更愿意用安静温和的 Slack,作为重要消息的公共信息流,设计规则,划分频道(原则上一个项目一个频道),组织大家按我的规则去发帖与讨论。 国内更强调消息的即时沟通,即时送达, 即时获得反馈,“反馈越快越好” 是国内协作的惯例与直觉。但这么做,需要即时沟通的消息,和一周内有效的广播消息,和需要深度讨论的消息,和严谨意义上任务的下达/跟踪/回收,和随意发出的低质量消息(轻飘飘一句话),全部混在了一起,构成巨大的噪音。即便飞书开发出来了类 Slack 的话题群,话题群的红点依然被淹没在即时消息的红点之中,主路径建立的共识,干扰了分支路径建立相反的共识。国外的情况不太一样,国外办公一直依赖 Email 协作,也就是首先习惯了异步深度沟通,Slack 是在 Email 协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协同工具。本质上,国内办公对于即时反馈的强调,和国外办公对于 Email 协作的延伸,导致飞书和 Slack 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产品路径。与此同时,是个人都能按直觉使用即时反馈工具,用得好不好另说。但 Slack 很依赖组织者设计信息的发布规则(在什么频道,发什么内容),有不低的组织和学习成本,Slack 的门槛更高,以至于追求快速上规模的产品,比如飞书和钉钉,必然无法忍耐 Slack 更慢的成长过程。
@YZ:
国内外协同工具的差异确实是基因不同。这个基因差异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导致的。一、文化
在我们这种外企里面,开会要预约。先一封邮件:请问可以约个会吗?再一封邮件:好啊,我什么什么时候有空,这个时间你可以吗?接着一封邮件:这个时间我可以的。然后再发一个 Meeting Request,对方接受,把人家日程表里的时间占上。想象一下,当彼此不在一个时区,光这个邮件往来的过程就可以花 1-2 天,甚至更久。当然,等到了开会当天,对方点一下 Propose New Time,把会议时间改到下周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在美国学习和生活过的话,对这方面的体悟会更深一点,有的时候它甚至会让人感觉 “死板”。站在我们的角度,当然可以说它效率低,我甚至在即刻看到有人在求职的时候写过下面这样的内容:希望贵团队用飞书、钉钉……等先进办公产品进行办公……这一类的工具会让我工作高效许多。
但它深层的原因不是效率问题,而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伦理和哲学。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个人时间的尊重。一般而言,我没有权力要求你现在立刻给我解决问题、给我答复、给我反馈。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我有权力安排我自己的日程表。休假是我的权力,下了班不开电脑、不回消息也是我的权力。英文社交中会有 “Thanks (in advance) for your time” 这样的话。约了一个小时的会议,如果 55 分钟开完,也经常会听到会议主持使用 “I give 5 mins back to you guys” 这样的表达。但集体主义不是这套逻辑。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和奉献,你的时间不是你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国内诞生不了 Slack 这种慢速信息流协同工具的深层原因。二、商业环境
西方企业比中国企业早几十年开始国际化。很多西方企业开展国际化的时间,甚至早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你的员工分散在世界各地,当你一开始就面临时差问题,你就不会指望同步沟通了,异步沟通会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做事方式。中美之间时差 12 个小时,基本不可能同步沟通。中欧之间时差 6-7 个小时。中国和中东时差 4 个小时,哪怕和三哥,时差也有 2-3 个小时。这就是为什么虽然 MSN、Skype 等经典 IM 软件都是美国人先开发出来的,而且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工作,但是邮件从来没有被替代过,甚至邮件才是核心。Google 的在线办公套件的起点也是 Gmail。当一个美国企业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它一开始的目标市场就不会只是美国,至少也是美国+欧洲。如果把目标扩大到整个 “英语世界”,那这里面理所当然还包含了位于亚洲的印度。这也就是国外企业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所谓的 “国际视野”。而国内企业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中国人口比美国和欧洲加起来都多,中文世界又自成一体,国内绝大多数产品从一开始就更重视本地化需求。
那么 YZ 作为外企员工,你怎么看待国内这种,强调即时沟通,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噪音的协同办公文化呢?
@YZ:
即时沟通是必要的。在我们这种外企,IM的即时沟通主要用在以下几个情况中:1、在办公室,大家会用 IM 直接沟通,这是用得最多的场景。避(懒)免(得)走动,保持办公室环境的安静。但涉及具体工作内容,还是会在邮件/JIRA/Slack/MS Teams 等各种软件中把沟通结果再写一遍。重点是明确责任,便于追踪。当需要转发或者添加其他同事时,也便于他们了解背景和上下文,这些需求是 IM 不能满足的。2、居家办公的时候,IM 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沟通。复杂的就直接在线聊了,嫌打字麻烦。3、优先级比较高的事情,需要立即得到反馈和答复,这种情况和国外同事之间也会用 IM。哪怕身处不同时区,IM 上的状态也会提示对方是否在线。不过大家使用 IM 会比较克制,在这样一种默契下,如果收到 IM,说明这事确实比较重要。文化是一回事,但现实总是有很多的挑战,个人的私人时间固然会得到尊重,但是老外也讲 Commitment。综上,IM 确实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这不是外企 “在线协同办公” 的核心。以及谈论到噪音的来源,QQ 和微信深刻地影响了国内绝大多数人对 “在线协同” 的心智,学生在学校里就开始使用这些协同工具。如果人们从小接受这种范式的训练,那么就很难改变了。国外是不一样的,大学入学以后,每个人都会激活一个学校后缀的邮箱,也是他的学生 ID。与教授的沟通,同学间的团队合作,与校外企业实习的申请和联系,都用这个邮箱。有的教授甚至会在第一堂课强调如何给他写邮件,比如不要用聊天的方式给他写邮件,不要用口语给他写邮件等等。这已经涉及到商务写作的教育问题。因此,我觉得这种(即时沟通的)噪音根本上源自于一些更深层的、广泛的、系统性的社会机制。
@纯银:
看 YZ 的表达,也就是在外企里,大家被训练出来了异步沟通的习惯,但同时也知道即时沟通的收益是什么,所以可以自如地切换即时与异步沟通。这也是我在 tap 工作时的状态,非常舒服。国内缺乏对异步沟通的训练,而是一开始选择了即时沟通这种符合直觉的 easy 模式,以后再接受异步沟通就很困难(异步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完整与工整的表达),沟通成本明显增加,但对多数场景来说,业务收益并没有显著提升。此外,Slack 的异步沟通如我所说,也依赖组织者来设计信息的发布规则,并以身作则,组织者需要支付比参与者更高的管理成本。最终即时沟通必然碎片化,产生大量噪音,噪音淹没重要信息,因此缺乏沟通深度,不轻不重的告知与任务没有落点。这也是我在自己有话语权的小团队里,坚定推行 Slack 的原因。我乐意支付管理成本,并且在特定项目中获得显著提升的收益。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3犬校 2023 年开放加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犬校加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