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视角怎么看最近的医生被网暴案?
最近的医生被网暴案,医生被三个网暴账号持续攻击了七个月,线上线下一齐动手,最后医生自杀以辩清白。
虽然注定是一个月后就悄无声息的,快速流动的网络热点,我想借这件惨事,完整地阐述我对网暴的观点。
一、
社交网络的规律是这样的:
谁先发起激烈的持续攻击,网民站谁。
蓝底白字和法院判决出来后,网民分成两派,一派站公信力,一派不愿意背叛自己曾经的站队,质疑公信力。
谁先死,以死明志,网民一边倒站谁。
在社交网络上大获全胜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死。
因为分清楚对错是很难的,你根本不了解判定对错所需的必要信息,再说大多数人也没这个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分清楚对错需要你不具备的专业认知。但简单粗暴归因,快速分出来谁正义,谁邪恶,代表正义惩罚邪恶,是全世界社交网络的常态。
愤怒是最容易被激发的情绪,用口嗨来替天行道是最容易获得的成就感。
重复一遍:全世界社交网络都这个鸟样。
因此网暴医生的人,和医生死后攻击网暴者的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简单粗暴归因然后替天行道。他们同时也是社交网络里的一群普通人,被愤怒的情绪随机操纵。只不过死亡这个沉重的成本 “占理”,对简单粗暴归因来说最容易理解和接纳,最终谁死谁有理。
如果整个过程中没人以死明志,即便事件被发酵放大,现在恐怕会有更多人网暴医生,毕竟是以一敌三(个网暴账号),三人成虎。医生的辩解 VS 情绪激烈的医闹,前面说过:谁情绪更激烈,攻击更凶狠,网民站谁。
那么有必要走到以死明志这一步吗?
很难讲。网暴并不是 “卸载软件不看” 就能避开的。会有人攻击你的工作单位,家人与朋友,同事与老板,对你的社会圈子各种举报与挖坟,甚至上门骚扰,让你的生活一团糟,每一天都觉得自己害了身边的人。在几个月的网暴期间,网暴者急于替天行道,摧毁你的人生以行使自己的正义感。
这就是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最高的段位是谁死谁有理,其次是谁泼谁有理。泼到一定程度,哪怕蓝底白字和法院判决都是你输,也会有不少人坚定地站你。然而大多数普通人 “泼无能”,上网遇到男版女版牛二,只能逃命或者认命,没办法跳进粪坑战斗以赢取围观者的支持。
人类整体上是容易被愤怒控制的生物,演化如此,识别和思考证据链太耗费脑力,不如快速判断谁是邪恶的一方并替天行道,抱团惩恶除奸,带来澎湃的情绪价值。
愤怒就像情绪毒品一样上瘾。
社交网络流动的不是信息,而是情绪。情绪激烈的内容获得更多互动,继而获得更多流量。最容易释放出来的情绪就是愤怒。其他几种情绪,喜悦、幸福、治愈、惊奇、搞笑、伤感、哀愁、迷惘,很难达到足够高的情绪浓度,或者说达到这种浓度的内容是稀缺的。
愤怒永不稀缺。
中国 14 亿人,全球 80 亿人,瞎猫抓死老鼠也能抓到无穷无尽的负面案例,甚至和你的某一段人生经历恰好耦合。愤怒永不稀缺,一点就燃。公开的流量密码启发更多人加入其中,许多人并非刻意——但的确发这个流量大,评论区情绪价值高,潜意识里受其牵引。
二、
医生被网暴案的舆情发酵,许多大 V 指责执法机构对网暴报案应对不力。但你想想,网暴报案的不仅是无辜受害方,也包括大量事实纠缠不清的报案者,互相辱骂的报案者,甚至还包括颠倒黑白,加害者倒打一耙的报案者。执法机构如何识别以上各种情况并给予分类处理?执法成本高到不可思议。
从一例无辜受害者的视角倒推,应该及时处理网暴报案,忽略了巨量的网暴报案混沌纠缠,难以支付执法成本。
站在常识角度思考,法院需要多少时间调查取证,开庭审判,才能得出一个公允的结果;执法部门怎么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查清楚是非黑白,识别合理举报与恶意攻击,准确应对报案呢?除了按某个门槛一刀切之外,我想不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即便一刀切,看见骂人就删帖,也挡不住攻击者删一条发一条。即便封号,也挡不住攻击者不断转世小号继续攻击。针对自然人身份进行定点封杀,需要很高级别的执法权限,这就进入到高级别风控或是刑事诉讼的范畴了,执法成本高到不可思议。(何况买身份证注册小号的案例也很多)
这类问题其实是社交网络的一个bug,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人能修复。如果被网络黑社会缠上(对,就是黑社会性质),只能自认倒霉,或是进入漫长的诉讼流程。即便法院判决胜诉,也挡不住攻击者换个小号再来一次。只要对方耗尽时间死缠烂打,其实无可奈何。
就我所知,微博 KOL 被几十上百个黑粉抱团纠缠多年(五六年的都有)的案例很多, KOL 对此早就脱敏了,视为流量背后的代价,普通人遇到这种事未免崩溃。
现实中的黑社会很好识别,证据链很清晰。识别网络黑社会,就要从无限多的骂人案例中,判定哪些是需要出动警力的网暴,哪些是互联网上每天发生一亿次的口头攻击。
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网暴尚无准确的司法定义。这是一个含混不清的网络热词,经常被理解为 “一群人来骂我,我被他们网暴了”。如此轻率的定义,怎能指望司法介入?中文网络每天都在发生一亿次口头攻击。目前唯有走漫长的诉讼流程,等待严谨而漫长的取证与开庭。
三、
站在产品经理视角,解题的思路首先是从含混不清的海量的 “网暴” 中,拆分出来高危害性的,易于识别的用户行为。
首先,这里不应该用 “网暴” 这个措辞,因为网暴经常被理解为 “一群人过来骂我”——这种事情每天都在中文网络上发生几百万次。执法机构无法应对 “一群人过来骂我” 的海量报案。
对此更准确的定义是 “网络迫害”。
如果一个账号,持续性的,比如持续半个月对指定对象发起侮辱性的攻击,攻击达到一定的时间密度和持续性,这就是网络迫害。
“一群人过来骂我” 这事很难管,但网络迫害是很容易鉴定的。从海量用户行为中,拆分识别高危害性的用户行为,才有执法的可行性。
对于网络迫害,无论诉求是否正当,在程序正义上都不支持这种持续性高密度的人身攻击。一旦发现(提供专有举报通道),立刻处以阶段性禁言到永久禁言。也就是按程序正义一刀切,对程序正义负责,而不是对真相负责,才支付得起这一笔执法成本。
无法支付成本的正义只是反复口嗨。
同时,对于明确识别的网络迫害,平台主动提取背后的自然人身份进行标记。一旦(收到举报)发现转世小号进行网络迫害,立刻对攻击主体,也就是绵绵不断的小号进行快速封号。
在过去,被攻击者只能不断向平台投诉(每一条攻击言论),就算投诉成功,也是投诉一条删一条,转眼又发五条。即便在极端情况下对方炸号,立刻转世小号卷土重来。无休无止的过程对于被攻击者是残酷的折磨。
因此,将高危害性的网络迫害,从海量的网络骂战中分离出来,单独处理,至少在医生被网暴案这一类案例中,会起到很好的防制效果。高效率地遏制迫害方施暴。
如果这个提议得以实施,那么医生就不会被侵害七个月,可能第二个月事件就平息了。从第二个月开始,迫害者几乎拿不到曝光,一露头就封号,失去了用社交网络来施暴的攻击手段。
在这个事件中,医生还受到了持续的线下骚扰,其实是过去的医闹在线下骚扰之外,掌握了网络黑社会的新式武器。在过去,网络黑社会,也就是黑粉抱团只会死缠烂打 KOL 与名人,网友也觉得你们 KOL 吃这碗流量饭就该承受这些破事。但是当黑粉行为泛化以后,普通人也会被随机击中——这么好使的新式武器是一定会泛化的,烂人对此相当敏感,拉群活跃交流兴风作浪黑流量的经验。
医生被网暴案不会是最后一次普通人被网暴逼死,社交平台和执法机构什么时候对此做出应对,则是漫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