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KOL 普遍很穷,他们为什么死活不走?
抖音快手阿 B 小红书,想成为 KOL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创作的态度”。
不不不,不是微博这种创作。拜托,微博压根不叫创作。
抖音快手阿 B 小红书,都是创作平台,花费很大心思创作高质量的内容,交给算法分发给目标用户。算法对内容的优胜劣汰让用户意识到,只有精心创作的内容才能获取收益,愿意花费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去创作一条内容,希望获得超额回报。
但微博的流量不是算法给的,是粉丝给的。在算法缺位的前提下,高质量创作和加粉没有必然联系,加粉更多取决于身份认证、鲜明的人设、以及蹭热点。
一旦加粉到一定阈值以上,比如 5w+,人设得到粉丝认可,则你发什么都有正反馈。发布内容越多,正反馈越强烈。
这个机制导致了微博内容的水化。
创作者的心思并没有放在 “高质量创作” 上,而是放在怎样立人设搞话题蹭热点吸粉上。吸粉成功后,则容易滥用 KOL 影响力,成天发微博唠嗑,大量水转发与友情转发,经常以发表观点为主——观点既不精彩也不稀缺,最多只能说是刷存在感。几十条微博里,可能有一两条稍微带那么一点创作性质。
但因为粉丝已经聚集起来了,人设可能也立住了,的确也有人就爱看所谓 “鲜活的人格”。在微博的流量分发机制下,大 V 的内容 40 分, 60 分,80 分,市场反馈的差别不太直观,反正铁粉都会积极响应。以至于从流量价值和情绪价值的角度,滥发比精品更受鼓励。
这么做,一方面是微博算法缺位,流量分发机制落后导致;另一方面也是以短文为主的平台,内容天然分散,天然容易鼓励杂七杂八的碎碎念,因此演变方向是新闻时评而非内容创作,追求短文通过关系链快速流动,几千万人用人肉筛选出来热点事件。
因地制宜,各有各的演变方向。
但微博大 V 抱怨平台收入低,其实没什么道理,毕竟你的创作也出工不出力啊(对比其他平台的高创作成本)。在我看来,大 V 随便唠嗑几句,就能从粉丝里获得流量与互动正反馈,这才是平台给予你最大的价值回报。
事实上,只有用高质量创作赚来的流量,才能和平台达成共赢,分享收益。但微博产品机制压根就不支持这种模式,尤其没有算法加持的优胜劣汰。
在这个前提下,微博的内容氛围趋向于 “热闹” 而非 “优质”。
综上,平台给予大 V 的报酬是 “影响力”,你自己想办法去兑现影响力,这个生态无法高效率地兑现商业收益。如果对此不满,大可以换个平台去创作,去公平地用高质量创作换取流量和现金。
或者我们直白点说,微博产品机制付不起现金回报,只能以物易物,用廉价的流量与正反馈支付给大 V。你随便说点什么,粉丝互动黑压压一片就过来了,这也是价值,是别的平台给不了你的情绪价值。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3
犬校 2023 年开放加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犬校加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