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产品总监“无法胜任”产品经理工作?
光环,是由内而外的能力散射。
很多公司都有着不同的用人观念,比如,有的“以德为先”,有的“技能为主”,有的看重人脉资源关系,有的则关注个人发展潜力,有的以员工低酬劳为关键指标,有的则以员工忠诚度为价值标尺。
有一说一,不少公司对人才的内部定义并不一定符合主流认知和市场规律。
即便是大家都拼命对外展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暗流涌动的潜规则才是公司最高的商业机密。
镜同学上家公司就是如此,特别热衷于「头衔光环」,在招聘时更是如此,比如说,应聘者若有互联网大厂的工作履历,HR恨不得当场发offer,很多次我参与共同面试时都有种错觉:应聘者仿佛坐在龙椅上,面试官反倒像是群臣上奏。
按理说,我应该宣扬正面引导,将这种自降身段的表达为“礼贤下士、以诚相待”,但事实上,这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复杂的职场说到底就是工作匹配。
「光环」并不应该是从天而降的如来神掌,而应是由内而外的能力散射,最重要的是,其发出的光刚好能与公司现阶段的发展相匹配。
昨天镜同学和一个隔壁部门老总酒后闲聊,他也刚好提起类似困惑:为何按“总监”职位来招聘“经理”岗位,新人入职后反而大多胜任不了呢?
我对此特别有体会:很多时候,大厂的“产品总监”还真干不了小厂的“产品经理”,并非是其能力不行,而是组织土壤不匹配、岗位需求不匹配。
而那些把「光环」简单等同于「灵丹妙药」的公司决策者们,属实很傻很天真,镜同学结合以往的产品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不同产品段位的能力体系”及“岗位匹配重要性”的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启发和参考。
我们先看一个原型设计:
这个是后台的一个数据模型配置页面,可以对不同的数据项进行「权重占比」的设置,该产品同学的原型交互是需要单独再进行编辑:点击编辑→页面弹窗→输入对应的数值。
但显然,这样的交互效率并不高,多次弹窗也还会对用户造成「体验打扰」,并不是很好的设计方案,所以评审时,我就建议将界面交互优化下:“指数权重”采用文本输入元件,回显之前的数据,可以修改,保存后即生效。

有一说一,该同学的业务抽象、产品思维都很优秀,但是,需求文档仍然暴露出来不少“专业细节知识”的粗糙,我批注了一个小时,后来没有单独发给他,直接在会议室对他进行了详细评审培训。
让我欣慰的是,他的产品认知和开放心态,非常虚心的接受并加班修改,补齐了这个细节短板,后来的需求文档,我看后基本不需要怎么批注。
回过头看,镜同学发现,不少产品同学之所以进步缓慢,甚至遇到相同的问题仍然无法有效解决,其根本原因是“认知降级”:解决问题的思维本身就存在问题。
所以,即便是基础的需求文档,产品若想持续进化、迈向更高阶,仍然需要用心积累、打磨细节。
对于不少小公司来说,组织机制并不健全,团队能力还较为原始,此时若招聘一个更高级别的产品总监,他们更擅长在规范的流程、完善的制度下指挥千军万马,但未必能在贫瘠的西北荒漠绽放出胜利之花。
规范的经验,往往受制于不规范的环境变量。
②岗位层面
同样的,在岗位层面,假设岗位需求是高级产品经理,此时,有一个三年经验的优秀产品总监,那么他就一定能胜任吗?
答案可能还是要打个问号,我们现在就在招聘高级产品经理,也有不少总监人士「屈身」前来,认真沟通一番后,发现他们还真的胜任不了高级产品经理的岗位。
比如,相对于落地执行,他们更擅长于规划管理;相对于业务抽象,他们更擅长在商业模式上的顶层思考;相对于具体事务的工作,他们更习惯空洞的方法论。
但HR更容易看到现象层,总觉得高版本自然会向下兼容,但真的落脚在实际工作时往往不是这样的,对于“需求文档”、“原型设计”生疏的产品总监,本身就与岗位定义相悖。
招聘逐渐回暖,镜同学也提醒大家,你若以产品总监「降维应聘」产品经理岗,一定要设法匹配、对齐产品经理的能力,比如,流程设计、原型设计、需求文档等,切莫以高姿态的产品总监能力硬着陆去向下无脑匹配。
最后,镜同学之所以分享这篇文章,主要是最近和年轻的产品同学交流比较多,也辅导了5、6个产品面试,在和大家沟通职业规划和发展困惑时我也感受颇多,一方面大家的内驱力很足,另一方面又缺乏科学合理的精力分配。
初阶产品:保持空杯心态,注重过程细节、积累专业能力。
高阶产品:谦虚与开放,专业践行扎实,落地岗位匹配。
产品之路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累说明在爬坡向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践行来匹配当下,来匹配未来,不妄自菲薄、不盲目自信,始终保持「谨慎乐观」的心态并牢记:进化需要持续,成长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