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的冬天过去,那春天还有多远?
近期,SaaS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财报,有赞、明源云、微盟等公司已成功扭亏为盈,金蝶、北森等公司也离盈利不远了。还有很多未上市的头部SaaS公司,据我了解,都已盈利或者接近盈利。
毫无疑问,中国SaaS的寒冬已经过去了。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SaaS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了呢?
当然不是。给大家举个例子:某SaaS公司虽然实现了扭亏为盈,但是客户数、员工数却在不断下滑。
从好的一面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客户质量提升,员工人效提升;但是从不好的一面来看,其实是过度看重“短期盈利”,从而放弃了“长期发展”。
毕竟,客户数才是最大的基本盘,过度聚焦于少量大客户,未来的增长空间令人担忧。
而人效的提升主要不是来自产品价值的提升,而是来自“降本增效”,说白了就是裁员、降薪,这同样很难持续。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这种现象不好,恰恰相反,这是SaaS泡沫破灭以后的必然选择:先求生存,再求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意识到:对于头部SaaS公司来说,盈利并不是最大的挑战。
毕竟这些头部SaaS公司,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客户大盘,加上SaaS粘性很强,只要主动放弃不赚钱的客户,就很容易收敛到盈利边界。
但是接下来,SaaS行业将迎来真正的挑战:如何在保持盈利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增长?
目前来看,主要有两条路:一是出海,二是AI。
海外的市场空间很大,欧美、日本企业的付费意愿也更强。
AI产品不仅仅可以向现有客户交叉复购,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出新的客户群体。
但是,对于大多数SaaS公司来说,短期内,这两条路都很难。
出海的问题是成本太高、市场开拓难度太大。
不仅仅是资金成本高,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比如,很多SaaS创业者虽然去海外逛了逛,但是主要精力还放在国内,这种“旅游式出海”当然很难有结果。
而就算创业者“肉身出海”,海外市场的开拓难度也很大。毕竟中国创业者普遍缺乏海外生活、工作的经验,如何建立海外团队,如何获得国外客户的信任,都是挑战重重。
至于AI,用一句话来形容现状:客户根本不愿意付费。
核心在于,现阶段的AI产品主要是在老功能基础上增加AI能力,对于客户来说,价值增量有限,很难单独付费。
最好的办法还是做原生AI。但是由于AI技术缺陷、客户信息化基础不足等问题,很难找到高价值、可落地的场景。
当然了,我个人对AI仍然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虽然AI在B端存在不小的泡沫,但是在C端的渗透率非常惊人。
这种C端和B端的割裂不会长期存在,毕竟ToB和ToC的用户其实是同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