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产品的困境:一群没有生活的人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9/8 16:02:01 浏览量  816 喜欢  2
导读:生活方式丰富且敏感的从业者缺乏做独立产品的行动力,行动力强的从业者没有生活。

独立产品的困境:一群没有生活的人

8 月和独立产品同伴聊「独立产品市场为什么不火」,有一些新鲜的观点。

不绕弯子,直接说观点:行动力最强的这批人【没有生活】。

程序员没有生活。

“敏感” 并不是大多数程序员的强项,再加上生活方式单一,程序员缺乏对生活气息浓厚的,碎片化市场机遇的洞察。

举个例子,新产品内测群聊天,纷纷表示 “育儿 APP” 的需求并未被完全满足。严格来说,是孕期到 1 岁的工具型 APP,群友纷纷表示并没有一款简洁好用的产品。

这个细分市场,在过去走向了用规模带广告,或是用规模带电商的经典路线,在追求规模的过程中越来越臃肿,越来越难用,最终广告和电商都没带起来,产品体验又不足以向用户收费。

即便是宝宝树这些头部产品,从头做一款简洁好用的工具也不行,一方面管理层的产品品味太差,上上下下未必做得出来一款品质媲美 flomo 的工具;另一方面,公司也瞧不上工具(前两年)那点点七位数的收益预期,接受不了工具产品缓慢平滑上升的收入曲线。

同类案例还有经期工具 APP——女用户怨声载道,不少人宁肯用 iOS 自带工具。

这时问题来了,程序员怎样才能洞察育儿和经期工具的市场需求,共情用户并研发产品呢?

显然,在这里有优势的是女性产品经理。

但女性产品经理普遍缺乏「组队」的行动力,更缺乏研发较为复杂产品的技术能力。Vibe coding 帮不了她们太多,Vibe coding 无法帮助技术低能的人(比如我)构建较为复杂的产品。因此悖论是:

  • 生活方式丰富且敏感的从业者缺乏做独立产品的行动力

  • 行动力强的从业者【没有生活】

所以业内开玩笑讲独立产品三件套:todo,笔记,记账,其实是程序员群体以己推人,只能想到这三件套。他们单调的生活方式指向了这一类早已是红海的效率工具。

从这里延伸开,互联网早已解决了信息不匹配的难题,但 “能力不匹配” 的难题,不知道在未来十年的 AI 时代能解决多少。

比如以上提到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能力不匹配。程序员没有生活洞察,有生活洞察的人没有研发行动力。目前来看,AI 对此帮助不大。

一方面 Vibe coding 一款有复杂度的产品很吃研发经验。

另一方面,AI 可以提高效率,但无法提高需求的质量。

在互联网产品领域,1、市场洞察,2、产品能力,3、研发能力,4、运营能力。做好一款产品需要这四种能力。现在 AI 只能补足 “技术底子不错的人的研发效率”,最终很可能面对困境——有洞察的素人不仅搞不定研发,产品需求还很烂;而产品研发都过得去的人,缺乏市场洞察。

也就是短板太多,木桶到处漏水。

在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里, AI 进化到怎样的地步,才能让有生活洞察的人,补足起码的短板,开发出来有数据收益的(哪怕是粗糙的)产品,在获得正反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需求质量和研发经验,进入螺旋上升通道。美好的未来何时才能出现……

胃之书上架 16 个月,小猫补光灯上架 10 个月,且都已经沉寂多时。少数案例只能说明个人开发独立产品,满足关键约束的概率太低,量变引发不了质变。

那么公司进入独立产品这个市场,开发轻量级的,面向个人的付费(工具型)产品呢?

案例很多,出名的很少。

拿宝宝树这一类公司举例吧,一方面是管理层的产品品味太烂,无可救药的烂。不特指宝宝树,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的产品品味都烂,毕竟抓住黄金十年的机遇并不依赖产品品味。

更重要的是 “公司” 这个组织的产研效率天然低下。即便是开发出来第一年赚 100 万的工具吧,产品经理/程序员/设计师/QA的薪水一年都不止 100 万……以至于老板对此毫无兴趣。

但个人开发独立产品呢,一个全栈程序员哪怕是全职,此外产品和设计师兼职,一年赚五六十万可能都是愿意的。更别提有些独立产品,一个人全攻全守,或是两个人大包大揽。

所以公司做工具尤其是小工具很难坚持,成长曲线的斜率小,起步低,投入产出比无法支撑到相对满意的收获期。只有规模化的生产力工具,比如 office、notion 才能活下去——因为生产力工具的用户付费意愿较强,成长曲线的斜率更大。

其实,工具如果能坚持下去,口碑好价值硬的话,老用户不断续费,新用户不断加入,即便斜率小起步低吧,两三年后线性增长到几百万年营收的例子并不少。投放做得好的话,冲一冲千万也不是没可能。但前两年不确定性很强的试错周期,必然是低收入的,必然要求高人效来降低投入。全职的话,3 个人都养不活。

而公司作为组织,几乎是[无能]组织起来一支身兼多职,超高人效的团队。只有为自己干活才愿意干这么多杂活和脏活,用热情和 owner 意识撑过低回报的前两年。再说赚快钱的小工具必死,迅速被恶性竞争吞没,更慢的成长曲线才有更稳健的未来发展,跟随者无法与前两年的沉没成本竞争。

所以规模化的工具的蓝海早就没有了,小工具的市场缝隙还很多,公司吃不下来,个人开发者又面临上面提到的 “能力不匹配” 困境。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

点击【阅读原文】,可见犬校最近一年的好帖索引。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