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公司IT团队进行产品化转型,设立产品经理岗位,希望IT系统能够以产品化的运作方式,更好的参与、赋能业务。我服务过的众多公司中,产品经理岗位的设立,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1、需求分析部直接改名产品部,需求分析师直接改名产品经理;2、需求分析部和产品部并列,对前者的定位是协助产品岗位做软件需求设计;3、如果没有需求管理部,则将项目经理等岗位转制产品经理;4、保留所有之前团队和岗位,直接从互联网公司招聘产品经理;不论方式如何,管理机制如何,企业CIO和数字化负责人的诉求很明确:以前IT团队做系统都是做项目,只负责上线,不负责结果;希望吸取产品化运作模式的优势,让IT系统以产品的方式建设,最重要的是能交付价值,解决问题。可以说,这是目前IT发展的趋势,也是企业对IT最新的期待和要求,出发点和改革模式没有问题,但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和偏离。甲方IT系统建设的目标,是服务业务,而非商业化售卖,这就决定了系统建设的过程、方法论、架构,和商业软件有本质区别:自研系统建设的核心思路,是以最小的代价支持赋能业务;商业化产品建设的核心思路,是以正确的架构设计,支持战略诉求下对目标客户群体痛点的解决。我接触过一些负责人,一方面要求员工交付价值解决业务问题,一方面要求员工设计软件对外售卖,导致软件设计人员工作中非常困惑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和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要知道,标准化产品建设,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天然存在矛盾;不能既让员工设计一个灵活支持未来客户需求的商业化产品,又要求员工设计方案快速实现业务方独特需求避免对方投诉。
如果团队不能客观理解两者的区别,就会在产品化转型中让成员产生困惑;我认为甲方IT产品化转型中几个典型的错误认知如下:1、强调打磨迭代完美产品,偏离本质:自研系统本质是支持业务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并且并非唯一手段;过度强调对产品的打磨,反而会让软件设计人员偏离工作重心,关心手头的系统设计的是不是像一个产品般“完美”,而非以最低成本解决问题。例如:过度的建模、抽象、组件化、灵活架构。2、对员工安排聚焦产品,视野受限:产品经理管理模式,更强调软件人员对独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但说实话,自研系统并没有像商业化软件那样严格的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如果自研系统产品经理过渡关心产品的演化,可能导致忽略业务全局的发展,甚至对业务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产生抵触,从而错失对业务更积极的介入和影响。例如:某CRM产品经理,只负责线索管理系统的设计,但缺乏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业务视角,对业务的理解片面。3、要求员工考虑未来商业化,造成困惑:软件设计人员既要处理业务方个性化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商业化的标准功能建设,这着实不太可能,不仅是研发资源无法支持,更重要的是对软件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不同。实际上,甲方企业更需要具备宽阔视角的业务型IT软件人才,而非聚焦于独立产品精确打磨的产品经理。所谓业务型IT人才,是指对某个业务领域或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认知,对相关软件产品解决方案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见解,能够针对公司战略经营发展的要求,设计合理的IT软件解决方案。相对于做商业软件产品经理的专才,企业自研系统产品经理更应该是一个全才:不一定最擅长软件抽象设计,但一定擅长用低成本方案解决问题;
不一定懂商业市场分析,但一定对业务领域的典型问题和解法如数家珍;
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系统;
既要懂企业整体经营运作模式,又要在某个专业领域具备扎实知识储备;
既要有主动发掘问题的自驱力,又要有协调资源达成结果的技巧和情商;
业务型IT专家,首先强调业务,其次才是IT;老司机都知道,做了十年以上IT,最后拼的都是业务知识积累。
写到这里,并不是否定现代企业IT团队的产品化转型和产品制建设,而是强调,在这个过程之中,不要忘记工作的本质:甲方IT借鉴的是产品化建设中,聚焦解决客户问题,以用户为中心,数据驱动,闭环迭代的理念,而不是把自研系统打磨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