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的聊聊“大模型”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9/1 14:53:14 浏览量 316 喜欢 4
导读: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跟大家聊聊 “大模型” 到底是什么,怎么训练出来的,怎么应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核心载体,大模型之所以被认为 “有智能”,关键在于它能真正 “理解” 语言 —— 不只是识别文字,还能 get 到语境、语气甚至潜台词。比如你说 “这方案有点‘绕’”,它知道你是觉得逻辑不清晰,而不是真的在说 “绕圈”。
这是大模型比以前的 AI 强的核心原因,背后是 “缩放定律”:模型参数越多、训练数据越海量,它的 “智能程度” 就越高。举个直观的例子:早期的 AI 只能做单一任务(比如识别图片里的猫),而现在的 GPT-4o 能同时写代码、做数据分析、编故事,靠的就是 “大” 带来的泛化能力。
二、大模型是怎么练成的?从 “狂背书” 到 “练实操”
大模型的训练过程,和人类从学生到职场人的成长路径几乎一模一样,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预训练 —— 像大学生 “狂刷通识课”
这一步的目标是让模型 “博览群书”,掌握海量知识和语言规律。它会 “读” 遍互联网上的维基百科、开源代码库、书籍论文 —— 你能想到的文本数据,几乎都被它纳入了学习范围。
但这一步的 “成本高到离谱”:占据整个训练成本的 99%,需要成千上万的 GPU 集群跑几个月。比如 Meta 的 Llama 3.1 405B 模型,用 24000 张 H100 显卡训练了 54 天,普通人根本玩不起。
不过别觉得这步 “浪费”—— 预训练就像给模型打下 “知识地基”,没有这一步,后面再怎么教,它也成不了 “多面手”。
第二阶段:后训练 —— 像职场新人 “练实操”
预训练后的模型,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懂很多知识,但不知道怎么 “用”。后训练就是让它 “实习”,学会对齐人类的指令和价值观,比如 “说有用的话、不说有害的话”。
后训练主要有两种方法:
- 监督微调(SFT):
相当于 “师傅带徒弟”。用人工标注的 “指令 - 答案” 数据教模型 —— 比如 “用户说‘送货慢’,要回复‘抱歉,我们会加急处理’”,让模型学会特定任务的处理方式。 - 强化学习(RLHF)
相当于 “靠反馈改错”。让模型生成多个答案,人类或奖励模型给这些答案打分(好 / 坏),模型再根据分数调整 —— 就像你写方案被领导打回修改,多改几次就知道怎么写符合要求了。
OpenAI 的 GPT 系列:先预训练,再 SFT,然后训练奖励模型,最后用 PPO 算法循环几千次优化 —— 一步步打磨到 “听话”。 DeepSeek 更 “激进”:直接跳过 SFT 阶段,把 RL 用到基础模型上,还换了 GRPO 算法替代 PPO,内存开销降了 50%—— 相当于 “天赋高的学生,不用专项辅导,直接实战就能进步”。
这里给产品人提个醒:选模型时,别只看参数大小,还要看后训练方法 —— 比如做企业私有化部署,DeepSeek 这种 “高效训练” 的模型,成本会低很多。
三、大模型的 “记忆” 和 “表达”:为什么有时会 “胡说八道”?
做客服 AI 时,最头疼的就是模型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比如用户问 “我们公司的退货地址在哪”,它编了一个不存在的地址,还说得有模有样。后来才明白,大模型根本不是 “记住” 了知识,而是靠 “概率” 生成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