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发布会在即:新机之外,难的是AI困境与马斯克重锤

苹果发布会,总是带着某种仪式感。这一次主角毫无悬念是 iPhone 17 系列,但今年的气氛却格外紧绷。
新品背后,暗流涌动:竞争对手的 AI 领先、潜在收购案的悬念,以及马斯克这边的高调诉讼。
十五年前,iPhone 改写了诺基亚的命运;今天,苹果自己或许也站在了一个被改写的悬崖边...
01

按照惯例,iPhone 17 将在发布会后不久开启预售。爆料显示,这一代的最大看点是超薄版本 iPhone 17 Air:6.6 英寸屏幕、单摄、极致轻薄,取代此前的 Plus 系列。Pro 机型则会全面升级 A19 芯片和更耐用的机身,并可能首次全系标配 ProMotion。
单从硬件来看,苹果依旧在坚持工业设计与体验的极限。但问题是,在 2025 年的手机战场,硬件本身早已不是核心卖点。

消费者想要的,已经不只是硬件了。
现在的手机竞争,拼的不是摄像头多几个像素,也不是机身轻多少克,而是“AI 能力”。
三星的 Galaxy 手机已经能“帮你写邮件、实时修图”;谷歌Pixel更是直接把 Gemini Ultra整合进系统,用户打开相机、搜索、文档,背后都是 AI。

相比之下,苹果的 AI 功能在 iOS 18 里仅是“小打小闹”。Siri 还停留在“帮我设个闹钟”的水平,生成式功能在 iOS 18 中仅是小幅试探。真正意义上的 Apple Intelligence + 全新 Siri,要等到 2026 才上线。
iPhone 17 虽然轻薄,却承载着苹果在 AI 赛道的沉重焦虑。


这种焦虑,直接反映在苹果的资本动作上。消息称,苹果正认真讨论收购两家 AI 黑马:
Mistral:欧洲版 OpenAI,以开源模型 Mistral-7B 闻名,估值已经冲到 100 亿美元。它的技术优势在于轻量化和端侧适配,这与苹果的硬件生态高度契合。把大模型装进手机,这是苹果的天然需求。
Perplexity:对话式搜索新贵,被称作“谷歌杀手”。它和 Siri 的差异明显:Siri 适合执行命令,而 Perplexity 擅长信息检索。如果两者结合,用户在 iPhone 上既能“一句话发信息”,又能“深入追问知识”,体验会被彻底重塑。
如果这笔收购真成,苹果能以“买买买”的方式迅速补齐 AI 能力,从而避免几年试错的代价。
但问题也很明显:苹果能消化吗?
过去十年,苹果在收购 Netflix、特斯拉时都犹豫不决,最后白白错失。另外,Mistral 正在筹划新一轮融资,Perplexity 本身野心勃勃,还试图收购TikTok、Chrome。

更现实的是,苹果内部也存在分歧:Craig Federighi倾向自研,Eddy Cue又主张大手笔收购。能否拍板,取决于库克和董事会是否愿意打破“谨慎文化”。

就在大家盯着 iPhone 17 的同时,马斯克又一次把苹果推上了风口浪尖。8 月 25 日,X 公司和 xAI 向德州北区联邦法院正式提交起诉书。诉状长达 61 页,核心观点很尖锐:
苹果和 OpenAI 的合作具有排他性:iOS 上,ChatGPT 成为唯一的原生大模型助手。
用户被剥夺选择权:如果想让 Siri 回答复杂问题,只有 ChatGPT;Grok 或其他模型无法被整合。
规模效应被扼杀:ChatGPT 因为独享 iPhone 的数亿提示数据,越用越强;而 Grok 等竞争者被挡在门外,无法形成规模。
超级应用被提前掐死:马斯克的逻辑是,如果 AI 超级应用能够普及,用户完全可以用廉价手机 + AI 获得同样体验,这会动摇苹果高价 iPhone 的垄断。但苹果选择通过独家协议,把威胁压制在萌芽阶段。

换句话说,马斯克的逻辑是:苹果不是真心拥抱 AI,而是利用 OpenAI 来稳固其智能手机的垄断地位。这既是反垄断问题,也是未来生态的存亡之战。
更戏剧的是,诉状中甚至引用了苹果高管Eddy Cue的担忧:“AI 可能让未来用户不再需要iPhone,就像iPhone 曾终结诺基亚一样。”

这句话,既像是警告,也是裁判书的注脚。

把这三条新闻放在一起,能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逻辑链条:
硬件层面:iPhone 17 想用设计与性能继续锁住用户。或许iPhone后续的设计依然惊艳,但消费者对AI功能期待越来越高。
战略层面:苹果可能用收购来弥补AI的短板,但风险和不确定性巨大。
法律层面:因为和OpenAI的深度绑定,被马斯克起诉为“合谋垄断”。这可能会演变为反垄断案件,还会影响公众对苹果“垄断式生态”的印象。
这其实就是苹果的 2025 困境:
如果不加快 AI,iPhone 的领先优势可能被削弱;
如果坚持封闭,短期内保证体验,但长期可能被“超级应用+AI”取代。
如果彻底开放,允许多模型共存,又意味着放弃长期赖以为生的“生态护城河”。
而内部的保守文化,更让苹果在关键时刻显得犹豫不决。
库克时代的苹果,过去靠“极致迭代 + 稳健现金流”存活下来。但这次,面对的是一个更残酷的问题:如果手机不再是最重要的入口,苹果的未来是什么?

在我看来,苹果的真正窗口期不超过三年。
短期(2025-2026):iPhone 17、18 或许可以继续靠品牌调性和硬件卖点撑住,但用户的耐心有限。
中期(2027):如果苹果的 AI 仍然停留在“别人家的大模型+自家小修小补”,那么iPhone的高端溢价将遭遇史无前例的挑战。
长期(2028 之后):超级应用与跨平台 AI 助手会逐渐削弱手机的重要性。如果苹果无法在系统层面重构Siri或Apple Intelligence,它就可能真的步上诺基亚的后尘。

苹果也并非毫无筹码:A 系列芯片、终端整合能力、隐私保护的用户认知,都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优势。但它必须做出一个关键选择:
要么像当年的乔布斯一样,重构产品和体验;
要么继续犹豫,最后在 AI 的洪流中,被迫交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