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分类 [Ai资讯]
2025/8/28 16:30:52 浏览量  311 喜欢  7
导读:在半导体的战场上,英特尔还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吗?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8月25日,美国政府正式成为英特尔的第一大股东,以 89亿美元换取9.9%的股权。这一消息在科技圈和华尔街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表面上,这是一笔“补贴转股权”的交易;深层次上,它折射出美国在半导体战略上的焦虑与激进

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在非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一家科技巨头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股权投资。而背后隐藏的问题与风险,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01

 

补贴变股权:特朗普的“零成本入股”

按照公告,美国政府出资的89亿美元,并非新的财政拨款,而是原本已经承诺给英特尔的 CHIPS法案补贴(57亿美元) 和 “安全飞地”计划(32亿美元) 的未支付部分。区别在于:以前是无偿补贴,现在换成了股权。

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会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说:“我没有花一分钱,就让美国拥有了英特尔10%的股份。”

从财务角度看,这是一次“会计科目的挪腾”:原本是费用,现在变成了资产;原本是支出,现在变成了投资。对于政府来说,多了一份“财务回报”的可能;而对英特尔来说,等于把白宫直接请进了股东名册。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但问题在于,补贴本来就是为了推动战略产业发展,如今换成股权,政府的战略目标会不会掺杂更多政治因素?这是市场的第一个担忧。

02

 

英特尔的困境:烧钱的代工梦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为什么英特尔愿意接受这样“有点丢脸”的入股?

答案是:缺钱。

  • 现金流紧绷:英特尔账面现金及短期投资仅212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连续7个季度为负。

  • 资本开支巨大:台积电2025年的资本开支高达380-420亿美元,而英特尔全年仅能勉强维持200亿美元左右,差距明显。

  • 造厂无客户:2018年以来,英特尔的代工业务几乎没有拿下任何重量级外部客户,大部分产能仍是内部自用。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这意味着,哪怕英特尔奇迹般建成了1.8纳米制程的“18A”工厂,如果找不到客户,产能就是摆设。华尔街普遍认为:英特尔造厂更像是在“烧钱”,而非盈利。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资金支持成为英特尔唯一的“续命良药”。但代价就是,它不得不接受白宫的条件:保留对代工厂的控股权,不得像AMD当年那样拆分业务。

换句话说,投资者梦寐以求的“轻资产转型”之路,短期内彻底堵死了。

03

 

“政府股东”会改变什么?

按照协议,美国政府的股权是“被动持有”:

  • 没有董事会席位

  • 没有治理权

  • 股东投票时需跟随公司董事会

表面上,这是典型的“财务投资”。但大家都明白,政府的介入从来不会只是“财务行为”。

这种安排很可能带来几方面的影响:

  1. 战略锁定:英特尔必须保持代工厂控股,等于被绑在“制造业国家队”的战车上。

  2. 国际风险:英特尔76%的营收来自海外,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亚洲市场。政府股东身份,可能加剧中、韩等国对英特尔的警惕,影响其海外销售。

  3. 市场信号:其他美国科技企业会怎么解读?是担心政府“强行入股”,还是争相靠拢以换取政策红利?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04

 

不正常时期的“美式资本主义”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美国历史上,政府入股企业并非没有先例。最典型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政府持有通用汽车60%的股权。但那是迫于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得已的救援。

而这次英特尔的情况,远不是“生死关头”,更多是战略驱动。这意味着,美国的产业政策,正在出现一个新的方向:以股权取代补贴,建立变相的“国家主权财富基金”。

这背后有两层逻辑:

第一层:补贴不再是“撒钱”,政府希望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让纳税人“回本”。

第二层:通过股权约束,确保关键企业沿着国家战略前进,而不是仅追逐短期股东利益。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问题是,美国毕竟不是中东产油国,也没有庞大的财政盈余。能用于股权投资的资金十分有限,这种模式很难大规模推广。真正会接受这种安排的,多半是像英特尔这样“左右为难”的公司。

05

 

半导体格局的博弈:

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的“三国演义”

从全球产业格局看,这笔交易最直接的效果是:确保英特尔不会轻易放弃代工厂业务。

过去五年,台积电、三星在先进制程上一路狂奔,而英特尔频频失误,导致“三足鼎立”变成“二强一弱”。美国政府的逻辑是:只要让英特尔继续烧钱,总有可能赶上。

这其实是一种“赛马机制”——让多家厂商同时扩产,最后总有赢家。而赢家,必须诞生在美国本土。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未来几年,半导体产业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竞争格局:

  • 台积电、三星:全球技术领先,但必须在美国追加投资,换取市场准入。

  • 英特尔:政府背书下的“本土选手”,无论亏损与否,都要扛起战略大旗。

  • 其他厂商(美光、格芯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入股”的目标。

在这种逻辑下,英特尔的财务报表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它的存在更多是“国家战略工具”。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从纯粹的经济学视角看,英特尔最优的选择,早在五年前就该是拆分代工业务,专注芯片设计。但现实却走向了反面:政府入股、战略捆绑、继续硬撑。

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再处在一个“正常时期”。

  • 全球供应链安全高于效率;

  • 国家战略目标高于股东回报;

  • 技术竞争演化为地缘竞争。

英特尔,只是这场大棋局中的一颗棋子。它未来的盈亏,可能已不再是市场最关心的,而是:它能否撑起美国在半导体“国产化”上的旗帜。

06

 

结语

英特尔的未来,或许不属于自己。

这笔交易并不是一场单纯的融资,而是一场 国家战略的绑定。对英特尔来说,它的未来已不完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美国政府的产业布局。

在一个“非正常”的时代,市场逻辑往往让位于战略逻辑。英特尔会不会因此真正复兴,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失去了真正“自由选择的权利”。

美国政府“零成本”拿下英特尔10%股份!芯片巨头一夜沦为国家队?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