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信刚刚发布的AI新功能,可能是未来三年最重要的企业红利
未来我们所有人要搞企业、做生意,获得增长赚到钱,关键是要看能不能用好 AI。这一篇《企业AI转型升级指南》,将会帮大家分析如何在企业微信的基础上,让 AI 快速在企业里落地。无论是几千、几万人的大企业,还是全国6000万家中小企业,这次转型和 AI 落地都至关重要。
我深入分析了企业微信最新的5.0新品发布会里发布的AI 功能,给大家做了总结:
这里面有两个核心问题:
● 为什么要尽快建立 AI 数据底座、提前布局?
● 怎么才能真正用 AI 赚到钱、推动增长?
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未来能不能赚到钱,在 AI 时代卡住自己的位置。把这两个问题弄懂,就找到了 AI 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建立 AI 数据底座。
很多人有个误区,总觉得企业微信就是用来搞私域的,然后再用其它系统来做协同办公,其实这样很容易导致数据分散、割裂、无法积累,在接下来的 AI 升级中吃大亏。
只有把内外部的数据集结起来,打通、利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AI利用率最大化。
而这借助企业微信才可以实现,因为企业微信能联通微信,从而将内部工作数据,以及外部与微信客户的沟通,都沉淀在一处,让AI工具能基于完整的工作数据思考分析,更精准地解决你的业务问题。
比如说企业微信新出的AI功能,「智能搜索」。它能基于你在企微上的工作信息,帮你更快速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像企微上的某个群聊、某个文档、某个数据等等。
我拿一个特别巧的例子来说,前几个月恰好有个公司的老板来咨询过我,有没有类似的AI工具,当时我提了一个方案,但开发成本会比较高。这次看到企微这个免费的新功能,我就想推荐给他们,但我就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个老板问过,又是在哪个聊天还是哪次会议上问的。
所以我就直接在智能搜索里问,之前是谁来咨询过我有没有现成的AI工具,能满足某某需求?然后这个AI就开始自动地在企微的聊天、文档、会议等等里面搜索。
很快就直接告诉我是谁咨询的,后面还附上了对应的索引链接,我一点进去就进到了对应的聊天窗,看到了当时的沟通情况,很精准:
这个功能用处太大了。
迁移发散一下。搞销售的时候,哪几个客户之前有意向,但是一直还没关单,最近有个刚好能满足他需要的优惠活动,我们就可以用智能搜索,把他们定位出来,再和他们深度沟通。现在做生意都不容易,要保持和客户很长时间的连接,有了智能搜索,长期销售和转化就成为可能。
举一个零售业的实际例子。有个叫比优特的连锁超市,被称为「东北胖东来」,他们的一线店长手机里沉淀了好几年的聊天记录,这些销售记录的背后,其实是潜在的长期销售机会,还有客户需求。但是以往这些都是「沉睡的废弃信息」,看着有用,实际用不起来。现在他们的店长只需要打开智能搜索,问一下“上个月哪些客户提议过希望我们开通外卖服务”或者“最近半年申请入驻的供应商都有哪些“等,就能快速找到那些记不起来的信息,巨大的财富就被激活了。
如果说智能搜索,相当于让企业里的数据活了起来,那「智能总结」,就能够让企业里的数据自己动起来。
比如说,我们团队在给很多公司做咨询。我本人经常在外出差、上课,想及时知道各个咨询项目新进展到什么样了,原来经常要在机场大半夜拉着大家开会。其实没那么及时,还容易遗漏细节。
现在,我只要在智能总结里输入,xx客户的咨询项目进展如何了。
然后转发给所有项目相关同事,大家收到后点一下”开始总结“,AI能自动总结每个人视角下的进展,包括所有聊天、文档、会议、邮件里的信息。
大家点击提交自己的项目情况,AI就会自动把所有人的信息汇总成一份全面而细节到位的进展报告。像客户新近在会议里提出的需求、我提过的某个事情有没有被落实等等,都很清晰。
这就是典型的,基于企业微信的数据底座才可以实现的效果。因为一家企业日常办公当中,既有内部人员的协作配合,也有与外部合伙伙伴、客户的沟通交流。企业微信覆盖了与微信互通的数据,才能确保内外部数据都囊括进来,让结果更全面和准确。
而且重要的是,让AI总结的过程里,谁都不用花费任何精力,只要提个问,五分钟你就能拿到所有项目的进展情况。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产品思维:AI 无感化。也就是说,AI 的应用就像空气一样自然,无需改变员工现有的工作习惯。
以往,在很多企业里,AI 之所以很难落地,就是经常需要员工来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从智能搜索到智能总结,大家可以发现,所有原有的工作流、业务流都没有被改变,AI 的应用对于员工来说是无感的,这也意味着,没有门槛,几乎不需要学习就能使用起来。
现在 AI 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以前不敢想的功能都成为可能,但是也导致了在行业里, AI 功能被做的越来越复杂。本来是提高效率的 AI 工具,反而大大增加学习成本,得不偿失。AI 无感化就是让 AI 功能以尽可能低的门槛、少的改变被每个人用起来。
我们来更进一步思考:企业的 AI 数据底座。
之所以企业微信的AI功能能发挥巨大的价值,是因为企业有充足、完整的数据来给 AI 利用。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数据的 AI 系统毫无价值。
现在很多企业搞销售、和外部合作伙伴沟通,用的是微信,内部协作办公可能是用的别的系统,这样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被严重割裂,一直持续下去,未来 AI 的升级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销售和客户的沟通信息,企业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的沟通信息,运营和研发部门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如果存在一起,AI 就可以更全面的去挖掘,综合性地结合不同业务的现状做分析,看哪些环节一起优化是最好的。而如果分散在不同的系统里,那AI只能做单点的效率提升,而不是全局的优化,很可能以后就变成了 AI 利用的瓶颈。
所以现在很多老板来找我咨询企业的 AI 转型,我都会告诉他们,现在无论你是选择企业微信还是任何一个协同办公系统,都不只是一个 IT 系统的选择,而是未来把企业重要的数据资产放在哪里的问题,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尽量把前端销售、外部沟通、内部协作的数据都放到一起,长期积累下来,再通过不断升级的 AI 功能来放大。
相对于现在使用任何一个单独的 AI 功能,先建立起来这样的 AI 数据底座才是重中之重。
接下来我们将第二个关键问题:如何用 AI 赚到钱、推动增长?
这里的核心是:要用 AI 打通业务前后端,让企业全体员工都能推动业务增长。
很多企业为什么收入上不去?增长困难?因为企业的业务前后端是割裂的,面向客户的前端,比如销售、服务,和支撑运营的后端,比如研发、产品、供应链之间,有高筑的部门墙和信息壁垒。销售的情况怎么样了?销售管理者,或者更高层的管理者,往往没法及时掌握,其它团队也不知道怎么配合,想做事但使不上劲。而后端的部门想要获取来客户的第一手信息,往往也不容易做到。
这样的前后端割裂,让企业的行动越来越慢,决策跟不上市场的变化。
大家都知道,企业微信有一个天然的巨大优势,就是和微信生态的打通。现在每天通过企业微信服务的微信用户,超过了7.5亿人。
这个时候,企业微信的「智能表格」功能,和市面上各种智能表格产品相比,就有了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它不止是一款带AI的数据录入工具,更能与微信深度互通,能把微信客户导入表格来统一的服务管理,和客户信息的整合。
举个例子:
最近有个来找我做咨询的老板,是做SaaS软件服务的。他就和我说,现在卖SaaS软件,卖的已经不是技术,都是服务了。
但他把客户线索转交给一线销售后,服务情况对他而言基本就是盲盒,基本只有出问题、客户找过来了,他才知晓。生意做的越大,问题反而出的越多。因为好销售难招,流动性还特别大。老板自己想问每个客户具体需求是什么、预算多少、顾虑是什么、我们最合适的产品方案是什么,很少有人说明得清楚。其实遗失不少有效商机,但他实在没时间去挨个项目盯、挨个人培养。
后来我就推荐他用智能表格,直接解决上述问题。
他可以把所有用企业微信添加的客户、还有每个客户的服务群,一键导入到智能表格里,每个客户谁跟进的、 什么时候加的、有哪些服务标签,都会同步过来。
AI还可以自动总结好,导购和每个客户的沟通情况,比如客户想要什么服务、预算多少、有哪些服务待办等等。甚至还能基于这些分析,给出下一步跟进建议,相当于给每个销售配一个服务AI助理。
熟悉销售工作的朋友,已经看到这里巨大的价值了吧?以前销售的最前端是不透明的,作为主管或者更高级别的管理者,很难了解最一线的进展,也就难以站在更深入的视角上来优化策略、调整目标,现在这些都可以快速搞定,而且完全不需要一线人员做额外的工作。
点开智能表格的「仪表盘」,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星期有多少新增客户,销售额是多少等等。
这里的意义太大了,相当于让管理者能够随时感受一线的炮火,随时调整战略,随时提供支持,改变了企业最前面的销售敏捷度。
这不就是一个和微信生态紧密协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吗?在过去,即使使用那些很贵的CRM,都很难做到这么实时和深入,因为销售和客户的沟通往往都是在微信里发生的。现在,这个新的 CRM,任何员工都可以自己搭建,不需要任何技术基础。
发现没有?这些功能都是聚焦在业务增长当中,直接指向企业的销售收入。
这也是现在每家企业、每个老板都极其关注的关键点,是 AI 最应该发力的地方。
除了销售的最前端,研发、产品、供应链这样的后端部门,也非常需要及时获得信息。
销售前端产生的海量客户互动数据,在经过合规的脱敏之后,还可以成为后端研发团队、交付团队的「第一手资料」。这在以前没有 AI 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研发人员、交付人员能够直接获得来自一线的客户反馈,更深刻的理解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和痛点,做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这里,我描述的获客和研发、交付环节的 AI 应用,都未必是企业微信现成的、做好的应用,而是可以由任何一个一线员工,以极低的门槛搭建出来。
这有又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产品思维:AI 柔性化。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场景和员工需求,来灵活的创建 AI 应用。
企业微信的智能表格,其实并不是在电子表格上增加了 AI 功能,而是用电子表格来承载 AI 功能。因为人人都会简单的电子表格,只需要像操作电子表格那样,点点鼠标,就能够搭建一个 CRM 系统,或者任何一个满足当前业务场景的 AI 应用。
现在企业微信里有上百个模板,无论是客户跟进、销售管理还是项目管理,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能找到对应的模板,在上面自己调整非常容易。
因为企业内部的业务场景特别多,每个小团队、甚至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让一线的员工可以自己随便去搭建 AI 应用,就可以让 AI 在极小的颗粒度上帮到团队和员工,让 AI 真正发挥实用价值。
我们前面讲了建立 AI 数据底座、用 AI 打通业务前后端,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来思考,在这两者之上,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用 AI 实现知识复利,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像复利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值。
一家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在于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也就是知识资产。大到一家汽车厂商的研发、供应链管理、还有销售经验,小到一家美容院、一个培训机构的客户服务流程,都是宝贵的知识资产。企业经营越久,知识资产越会不断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利滚利」式的价值,也就是——知识复利。把这部分资产的价值放大,带来的业绩增长很可能是成倍放大的。
但是现实当中,这里的巨大挑战在于:企业里的很多知识都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出现的,高度依附于员工个人。比如说一个人为什么会是销冠?他一定是积累了很多和客户沟通的经验、销售的话术、挖掘客户痛点的技巧。如果这个销冠员工流失了,企业就损失了这部分的知识和经验。
其实对于任何员工都是这样,每次出现员工离职,在工作交接中,绝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都会流失掉。即使企业有意识的进行文档的归档,绝大多数文档也会变成沉默的信息、废弃的资产,存在某个电脑、某个服务器里,再也不会被激活和利用。
以前这样的问题是无解的,而现在,借助 AI,可以从源头上去学习和挖掘这些信息。比如说以往的销售经验、沟通历史、优秀的案例,在脱敏之后,都会被 AI 学习,然后作为销售部门员工的教练,实时、全天候地为整个销售团队服务。任何员工都可以借助 AI,在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本当中快速学习和提升。
这样就把对企业经营有用的知识,从个人智慧,转化为整个组织的系统能力。把它们从一种随人员流动而「折旧」的易损耗资产,转变成一种随着每一次业务互动、每一个工作日过去而实现价值倍增的复利资产。
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我们的产品,可以高薪挖走我们的员工,甚至可以抄袭我们的营销方案,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复制我们在三年、五年、十年的时间里,积累并且由 AI 来深度挖掘和学习的知识和经验。
而想要获取这样的知识复利,就需要我们尽早建立企业的 AI 数据底座,用 AI 打通前后端业务,然后不断积累数据,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化,我们对于知识复利的挖掘就会更加深入。
我们总结一下:
未来1到3年 AI 的大模型基础能力、落地应用都会大幅度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深度使用 AI 来放大员工的能力,更好地做业务。每一家企业都在和时间赛跑,那些现在就把自己的 AI 数据底座搭建起来、积累前后端打通能力的企业,就是在打提前量,未来不仅仅会排到行业的前列,甚至更有可能会重新定义所在的行业本身。
我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多关注 AI 的动态,多深入了解和 AI 在企业里应用有关的知识。
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