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独角兽要“全员裁员”,是气话还是真话?
图片来源:《科创板日报》
网传截图:估值近 10 亿美金的 AI 独角兽硅基智能,其 CEO 因为看到研发部只有一个员工加班,在公司群宣布要“全员裁员”。
而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已有接近硅基智能的人士证实了截图的真实性。但也有媒体联系了硅基智能,其对该截图的内容给予了否认。
我看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 CEO 在说气话,毕竟全员裁员的影响太大,这么通知实在有点随意。
但是,现在很多 AI 公司虽然表面风光,但因为持续亏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过得并不容易。
在这种背景下,创业者做出大裁员的决定,其实也很正常。比如百川智能就曾经裁掉了整个金融行业 ToB 业务团队。
因此,先不管是不是真的“全员裁员”,这张截图恐怕都反映了 AI 创业者面临的巨大压力。
压力的背后,其实是这一轮 AI 浪潮的创业机会,【在短期内】被严重高估了。
如果从发展潜力来看,AI 是人类的未来,想象空间当然远超移动互联网;但是从短期来看,这一轮 AI 的创业机会,可能还不如移动互联网。
关键在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特征非常明显:智能手机“凭空”造出来一个空白场景,所有传统软件都值得再做一套“移动版”。
这对于创业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大片蓝海。
而且,对于老玩家来说,切入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组建一个技术团队那么简单,而是面对全新的场景、客户群体和商业模式。
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他们往往会慢半拍。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从 2014 年起,冒出来一大批优秀的 SaaS 产品,他们做的都是标准产品,但客户的付费意愿却很强,商业模式很容易跑通。
但是,大语言模型推出来 2 年多了,有几个 ToB AI 标品跑通了商业模式的?
有是有,比如我曾经采访过的 AI 面试产品海纳 AI,但这样成功的案例实在不多。
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大语言模型存在严重的幻觉问题,尤其是B端场景链条很长,对准确性的要求又很高,这就导致 AI 落地需要大量工程化,而且效果还很难保证,大大增加了做标准产品的难度。
所以,大部分 AI 创业者都在做定制项目——毕竟定制项目只需要一个PPT,客户就可能买单。
比较典型的就是 AI 六小龙的零一万物,大家可以点击了解:李开复正把零一万物带向何方?
但定制项目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软件落地是一个大坑!
有可能客户根本没有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有可能落地的方案达不到客户的预期,总之最后就是一地鸡毛,客户拒绝付款,AI 公司也赚不到钱。
所以,定制项目根本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靠定制项目苟延残喘,也算不上成功的 AI 创业。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位 AI 创业者告诉我,他创业的朋友超过 60% 都已经成为了老赖,而他创业 10 年,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被收购,“不求赚钱,只求没有负债”。
他的商业模式,就是典型的定制项目。
当然了,做定制项目并不意味着失败,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创业者没有意识到定制项目的危险。
他们总以为,定制项目做多了,自然就能长出标准产品。
但实际上,当一个公司把定制项目作为商业模式,关注的点都是项目进度、项目成本等,最好的资源都会投入到项目中去,根本没有余力去关注创新,也没有好的资源去打磨产品。
所以我看到某些明星 AI 公司把定制项目作为战略发布的时候,就知道他们已经走上了一条歪路。
最后,分享几点我给 AI 创业者的建议:
1、控制定制项目的数量,把“打造标品”作为核心目标
2、始终保持谨慎,好的机会没有想象中多
3、如果找到了好的产品机会,保持危机感,因为竞争很快就会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