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小米17发布会之后,发布会第二天,小米股价便大跌。即是产品经理又是创始人的雷军,这一次在发布会后,有不少直播间的平均去舆情就不是特别好了,相比以前的正向内容,现在就变成了一些嘲讽的声音。本次发布会我没有看全部,但是看到了报道,同行圈子关注的核心就是2个点第一个是对声称自研3NM的怀疑:比如有网友说CPU、GPU全是别人的。,
第二个是小米17Pro和iPhone 17Pro长相与外观让人感觉一样,并且不得用户买账相比小米,iPhone等厂家的发布会,几乎都是和自己往期的自己对比,自己以自己的硬件、软件做对比,对比其迭代优化,而不是对比其他厂家,这是在这些年iPhone时代的发布会风格。
即使在iPhone第一代刚出现的时候,乔布斯也做过对比,将其诺基亚、黑莓等手机的键盘与触目指标来作为对比其自己用手指操作的领先型。但并不会把各自的性能又拆出来继续对比,只是简单的提下对方的设计。乔布斯重在塑造产品的用户画像所需要的品牌营销,雷军是个人IP雷军的营销则是在个人人设上也就是个人IP,而乔布斯则是在品牌上,只要是有Apple的品牌出现的地方,其在设计、硬件、以及文案都有Apple的辨识度,也就是苹果味,并且凸显了苹果用户对于更高品质的追求。而小米企业品牌除了视觉logo是黄色外,其他的自己家的设计品牌体系现在还是缺失的,或者不能让人们快速从若干品牌信息与广告记忆分出来。产品经理以用户为驱动,解决用户问题并引领用户发现需求我曾经写过一本书《简易设计》就提到在用户研究与需求挖掘里,会使用到KANO模型来区分需求类型。比如基础性需求、以及魅力需求,基础性需求是用户解决问题的baseline,而魅力需求则是用户不知道的,但是用户需要,需要产品经理自己来挖掘,最终让用户知道是好的。这种KANO模型的需求挖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个功能或一个系统的设计,也有终端设备的替换。比如手机到现在的MR空间计算,其实也是苹果的vision Pro在KANO模型下完成的魅力需求,本能的知道眼球与手势操作比用手指去操作手机屏幕更加方便,但是如何设计其交互方式与操作步骤,是产品经理要去思考的,同时背后如何和自己的业务结合在一起。产品经理做产品功能设计与BUG优化,与新技术的融入我到现在,仍然会坚持设计产品框架,甚至某些重要的功能页面还是由我来用Axure或其他原型工具完成。在现在AI时代,产品经理更应该重视产品与解决问题,少去关注流量。好的产品自然会得到用户主动传播。在营销里,产品经理会过于注意在乎现在我们说的裂变、分销功能以及热点运营,但这种用户数很少有是真正被产品吸引的,因为裂变与热点的分析,其实掉粉丝也很快。我曾经做过很多次裂变分销,裂变增长可以短期快速来增长,但实际上最后会掉粉非常快,因为一定会导致用户不精准,用户是在短期为了热定、利益来关注的,并不是因为你的产品与内容有价值,时间久了也就会离开。要么就持续投入更多的精力运营,如上图就是热点与裂变带来的效果,不管是内容产品还是电商还是APP,都会涉及到这样的周期。产品经理好好的迭代做产品,打磨产品功能同时也要找到一个靠谱的方向,但如何刚开始选对一个好赛道、方向,这就涉及到认知的问题与对于需求的定位了。比如曾经当埋入职场1年,做PMTalk产品经理社区的时候,就是因为喜欢,但忽略了社区内产品不是工具产品,是内容性产品,严重依靠首发与原创内容。忽略了随着时代推移,用户会更加喜欢内容被推荐算法引导,显然你不是内容生产者,如果没有持续的流量,就留不住新作者,就导致相比同行工具类的产品,就滚雪球越滚越大,而我们就比较惨淡了。毕竟在产品经理这类细分行业只需要行业第一就行,行业第二就几乎没有市场了。这也是说产品的赛道选择,以及定位是非常基础,这影响到后面的资源投入,如果只是一腔热血凭着自己的喜欢,那么就容易难以预估到自己的生计问题,毕竟产品要是一直不赚钱,团队要养,现实的问题仍然要考虑,所以就做不了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