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监总局约谈外卖平台:软件行业,国家也该出手了!
前段时间,外卖大战打得如火如荼,看起来消费者是得利了,但其实存在很多隐忧。
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某些商家为了盈利,极有可能在食材质量上“下功夫”;而那些不愿意降低品质的商家,则有可能会被“反向淘汰出局”。
正因为如此,最近市场监管总局已经约谈主要外卖平台,要求他们合理控制补贴,严守食品安全底线,构建消费者、商家、骑手、平台多方共赢的良性生态。
食品安全是国家头等大事,相信在有关部门的敲打下,各外卖平台也会有所收敛。
然而,“低价竞争,劣币驱逐良币”并不只发生在外卖行业,在软件行业也非常严重。那么,能否通过相关部门的监管来解决问题呢?
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中国软件行业这么卷。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企业没钱
中国企业以传统企业、小微企业为主,他们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利润低,不舍得在 IT 上投资,自然就看重低价。
给大家举个例子,华为以前使用 Oracle ERP 的时候,每次月结,都会用超过 1 万/天(含加班费)的单价,聘请 Oracle 原厂顾问驻场支持。
是月结这个事情很重要吗?不完全是。
核心还是华为的业务很赚钱,那么自然就值得投入更多的 IT 成本。
2、行业门槛太低
有几个程序员,或者只要关系过硬,就敢接项目,反正大部分项目没啥技术含量,只要商务搞得好,随便找个外包公司都能糊弄过去。
加上前几年的软件创业热潮,这就导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3、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中国并非没有善于创新的软件公司,可惜的是,只要你打出一点名气,马上就有 N 个对手抄袭,快速把蓝海搞成红海。
客户非但不反感这种抄袭行为,反而乐见其成:毕竟仿制品更便宜。
4、需求供应错配
中国企业的线上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信息化工具的依赖度没有那么大。相对于买软件,他们更希望买到管理咨询,甚至业务结果。
这也是 SAP、Oracle 能卖到高价的核心原因。
显然中国软件公司的能力普遍达不到这个期望,这也导致企业把软件公司视为“工具人”,自然就容易只看价格。
5、缺乏相关标准和约束
最近重庆三峡学院用75万购买299元路由器的事情有结果了,分管副院长等多人被立案调查(审查)。

这件事情之所以被曝光和处理,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有客观的第三方标准:用京东标价299元(第三方标准)的产品,去竞标75万元的专业防火墙项目,有没有猫腻一看就知道。
但是在软件行业,就缺乏这样的标准,导致很多劣质厂商钻了空子。
比如,某大型央企国产化替代项目,某软件厂商报价远低于成本价,但是按照“最低价中标”的原则,仍然成功拿下项目。
不出意外的,由于价格太低,厂商投入一大批实习生和劣质顾问,最终导致项目烂尾,甲方苦不堪言,厂商也亏得一塌糊涂。
这事表面看是因为“最低价中标”,实际上是因为缺乏标准。
比如,难道IT 部门不知道这样的价格很难投入优质顾问吗?肯定知道的,但是他们没办法说服审计部门,也没办法去说服公司高层。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果你强推了一家更贵的供应商,在面对审计的时候,你如何证明“不选择最低价,是因为质量不达标”呢?
缺乏客观标准,就很难说得清楚。
而很多厂商之所以敢报低价,一部分是因为“无知无畏”,觉得“交付这么简单的事情,随便找几个人就能搞定”;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甲方把关不严,缺失了必要的考察、面试环节,让不良厂商有机可乘。
综上来看,如果有权威的行业标准,比如软件质量和成本标准、软件招投标细则要求,我相信对于软件行业的乱象,肯定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比如,像大型央企 ERP 国产化替代这种重要项目,每个模块要配备什么级别的顾问,以及软件的研发成本、实施成本,都可以有参考的标准。
如果软件厂商的报价,显著低于了成本价,或者配置的顾问级别达不到标准,那么就必须有合理的解释,否则就应该被判定为风险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