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面试官问我的3个问题
所以我系统整理了我们学员最近面试大厂遇到的高频问题以及回答思路,供大家参考,祝大家offer多多~
阿里面试官:AIGC产品经理如何进行大模型选型?
面试官您好,作为AIGC产品经理,为大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架构是一项需要综合考量业务目标、技术特性及资源投入的核心任务。
我在上一家公司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方法框架进行选型的,欢迎指正:
??1. 明确使用场景与核心需求
??任务类型:判断是生成任务(如文案创作)、理解任务(如情感分析)还是多模态任务(如图文理解)
??关键指标:确定响应时间(例如对话类需低于2秒)、准确度要求及内容安全标准
??输入输出:考虑文本长度(如长文档处理需支持超长 tokens)、是否需多语言支持等
??2. 模型能力与技术评估
??架构对比:比如比较不同模型的层数、参数量(如LLaMA的7B与13B版本)及注意力机制特点
??性能表现:参考OpenLLM等权威评测中的MMLU、HELM等得分
??领域适配:是否具备行业微调版本,比如医疗、法律等垂直场景的优化模型
??3. 成本与资源投入分析
??推理成本:对比API调用(如GPT-5每千tokens的费用)与自建GPU集群的开销
??算力需求:评估模型大小与显存占用关系,例如7B模型通常需16G以上显存
??运维成本:包括后期监控、版本更新与系统维护等长期投入
??4. 工程落地与扩展性
部署验证:测试模型量化(如INT8)后的精度损失,以及转换工具链的成熟度
扩展能力:评估并发支持能力与分布式推理效率
工具生态:检查是否配套Prompt工具、评估体系及持续迭代机制
??5. 合规与风险控制
数据合规:确认训练数据来源合法,避免版权争议
生成安全性:评估内容过滤机制与偏见控制能力
许可授权:审查模型许可协议,确认是否支持商用(如部分开源模型需额外授权)
??6. 演进路径规划
短期策略:可借助API快速验证(如Azure OpenAI),结合RAG补充实时知识
中期策略:采用轻量化微调(如LoRA)逐步优化领域适应性
长期布局:构建混合系统,融合大模型、规则引擎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
总结来说,大模型选型不只是技术决策,更是产品策略与资源规划的结合。关键是在性能、成本、可控性之间找到最优解,支撑产品持续迭代与规模化应用。

阿里面试官:设计RAG召回策略的关键方法
面试官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很有经验的。
设计一个RAG系统中的召回策略,关键在于既高效又准确、全面地从知识库中获取与用户查询相关的信息,为后续答案生成提供可靠依据。
??一、明确召回策略的核心目标
召回不仅仅追求数量多或速度快,而是需综合考虑以下三个维度:
??相关性:所召回内容需贴合用户查询的真实意图(例如用户询问“Python安装方法”,不应返回Java相关的内容)。
??覆盖度:关键信息不应缺失(如用户问“信用卡逾期的影响”,需同时涵盖利息处罚与信用记录等方面)。
??效率:响应速度需满足实时互动的需求(一般单次召回应在几百毫秒内完成)。
这些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比如提高覆盖度可能影响响应效率),需结合具体场景确定优先级(例如客服场景更关注相关性,学术搜索更看重全面性)。
??二、数据预处理,构建召回策略的基础
数据预处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召回效果,建议从以下方面优化知识库结构:
??1)文档分块:兼顾信息完整性与避免冗余
应依据语义单元进行划分(如一个段落或一个小节),而非机械地按固定长度切分。例如,一份“产品说明文档”应按功能模块分块,而非简单按字数切割。
块大小需与模型能力匹配——短文本模型(如7B参数量以下)建议每块200–500字,长文本模型(如13B以上)可扩展至1000–2000字。
附加元信息:为每个块添加元数据标记(如文档ID、发布时间、类别),便于后续筛选(比如用户查询“2023年新政策”,可借助时间元数据排除旧内容)。
??2)数据清洗:减少干扰信息
清除重复内容(比如同一文档的多版本文本)及无效信息(如广告、无关注释)。
统一表述格式(例如将“AI”和“人工智能”标准化为同一术语)。
??三、核心检索方法,多路径捕捉相关信息
单一检索方式存在局限,建议组合运用以下策略以适应不同场景:
??1)关键词检索
基于字面匹配,包括完全匹配和模糊匹配等形式。优点是响应快、易于理解,用户能清楚看到匹配来源。
缺点是对用户措辞敏感,比如查询“苹果手机”可能无法匹配含“iPhone”的文档。适用于短语查询和术语明确的场景,如“医保报销比例”类问题。
??2)向量检索
将查询与文本块转换为向量,通过相似度计算(如余弦相似度)实现语义匹配。能识别同义和近似表达,比如“如何瘦身”可匹配到“减肥方法”相关内容。
但计算开销较大,且可能返回语义相关实际却不匹配的结果(如“养狗注意事项”匹配到“养鸟技巧”)。更适合长查询、口语化表达,如“孩子不爱运动怎么办”一类问题。
??3)混合检索(关键词 + 向量)
先通过关键词初步筛选相关文档(如查询“北京社保”先锁定含这两个词的内容),再使用向量检索做精细排序。
该方法兼顾相关性与语义理解,但对系统架构要求较高。适用于通用场景,如智能问答和知识库搜索。
??四、增强召回效果,让策略更贴合用户需求
基础检索可能忽略部分关联信息,可通过扩展策略提升召回覆盖能力:
??1)查询扩展:补充用户未明示的需求
同义词/近义词扩展:利用词向量或词典进行扩展,如“西红柿”扩展出“番茄”、“U盘”扩展出“闪存盘”。
缩写与全称互扩:如“NBA”扩展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工信部”扩展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上下文扩展:结合用户历史对话,例如用户之前问“北京天气”,再问“明天穿什么”,可自动关联“北京明日天气”进行检索。
??2)结果过滤:排除不相关召回
时效过滤:对具有时间敏感性的内容(如政策、新闻),通过元数据过滤,如“仅召回2023年后的税务政策”。
权限过滤:根据用户角色筛选可访问内容,如普通用户无法查看内部文档。
质量过滤:借助人工标注或模型评分,剔除错误、重复等低质量内容。
??五、持续迭代:保持策略的适应性
用户需求与知识库持续更新,召回策略也需不断调整和优化。
阿里面试官:你是如何评估大模型的输出效果?
面试官您好,我在实际工作做负责过多款大模型的项目。
评估大模型生成的内容,我一般会从技术角度出发,然后结合业务需求,构建一套系统化的评估体系。
??一、评估维度,需要结合技术效果与业务实现
??1.基础能力,正确性与匹配度
内容正确性:
常用指标包括事实错误率(如在问答中日期、数据、逻辑的准确度)、数学运算正确率、代码执行通过率等。
举例来说,在健康咨询场景中,模型对病症的说明应与专业资料一致,可借助标注数据计算错误比例。
语义匹配度:
可考察文本间相似度、问答案复关联程度(如检索任务中结果与用户提问的相关性)。
??2.生成质量,通顺度与条理性
语言流畅性:
可使用困惑度(Perplexity,数值低更好)、语法错误率(比如主谓一致、标点使用),以及段落衔接是否自然。
人工评分也是一种方式,例如邀请标注人员对通顺程度进行1-5分打分。
逻辑一致性:
尤其在多轮对话中,需确保上下文衔接合理。例如用户前一句提到“爱喝咖啡”,后续不应突兀转向“讨厌所有饮品”。
??3.场景匹配,契合业务需求
任务完成效果:
电商类可关注推荐点击与转化,客服类可看问题解决率和用户满意分数(CSAT)。
例如智能写作产品,常通过A/B测试对比生成文案与人工文案的打开率。
用户体验相关指标:
响应延迟、内容信息密度(是否漏关键点或啰嗦)、情感匹配(如客服的回答是否带共情)。
??4.安全与合规,主要风险防范
内容安全:
包括敏感词命中率(如涉黄、暴力、政治类)、偏见比例(比如性别或地域歧视)。
一般使用规则过滤(如正则表达式)和分类模型(如TextCNN)结合来管控风险。
隐私保护:
比如医疗对话场景,需防范患者身份证、病历号等隐私泄露,可借助正则匹配进行检测。
??5.鲁棒性,提升抗干扰能力
极端输入处理:
测试中包含拼写错误(如“你好吗”写成“你好麻”)、语义模糊问法(如“苹果多少钱”未说明是水果还是手机),检验模型容错与纠错水平。
对抗测试:
故意构造恶意输入引导模型出错,测试其是否触发安全回复或拒绝机制。
??二、评估方式:量化与人工互补
??1.自动评估,高效且可规模化
常见指标与工具:
常规NLP指标如BLEU(翻译)、ROUGE(摘要)、METEOR,但大模型最好按业务定制,例如代码生成可考察CodeBLEU。
大模型专项评估工具包括:
TruthfulQA:检验模型答案真实性;
MT-Bench:用于多轮对话质量评测;
LLM-Eval-Harness:支持自定义场景的开源评估包。
优点与不足:效率高易扩展,但对隐含语义、情感类判断能力较弱。
??2.人工评估,结果可靠但投入较大
团队组成:
可引入领域专家(如法律、医疗)、真实用户、产品经理等不同角色。
标准制定:
比如编写《客服模型评估指南》,界定优质回答需满足的条件(如“包含3种解决方案”“语气亲切”)。
常用形式:
单条打分(1-5分),或对两条结果做对比选择(降低主观差异)。
??三、产品经理视角,用评估推动迭代
??1.构建评估-迭代闭环,不断优化指标
核心指标拆解:
如果业务核心是“提高复购”,那么模型评估就应侧重“推荐准确率”“售后解决效率”等衍生指标。
优先级安排:
可按“影响范围 × 改动成本”矩阵划分,比如“事实性错误”属于高价值、易优化项,应优先处理。
??2.持续迭代,适配模型与场景变化
数据更新机制:
定期补充新测试用例(例如每月更新),防止模型落后,如大促期间新增促销类问答验证。
版本对比分析:
保留历次评估数据,通过趋势图表监控改进效果,如错误率是否持续降低。
??四、新趋势与难点
??1.模型自评与互评:
方式:使用更强模型(如GPT-5)为目标模型输出打分,依据评分一致性判断可靠性。
注意:可能继承模型自带偏见,需谨慎使用。
??2.多模态评估:
应用场景:包括图像生成、语音交互等,需额外评估画面质量、发音自然度等。
配套指标:图像常用FID、IS,语音常用MOS(平均主观意见分)。
??3.伦理与价值观评价:
考查角度:公平性(如不同群体是否获得无差别输出)、可解释性(如推荐是否透明)。
实例:招聘模型中,可分析不同性别候选人的推荐概率,排查歧视倾向。
总结来说: 明确场景需求→分解评估维度→结合自动与人工评估→依托数据持续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