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9/8 9:30:33 浏览量  700 喜欢  10
导读:范式转移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坐稳了,咱们上硬菜。

本文将给大家构建一个完整的Web3认知框架。今后,当别人在谈论NFT、元宇宙瞎激动的时候,大家可以一眼看穿它的技术底座和经济模型。

 

1. 初识Web3,从哪来,到哪去

1.1 从WEB2到WEB3的范式转移

我们搞支付的,对模式最敏感。无论是POS机分润模式、支付通道模式还是平台补贴模式……只要模式一变,财富就要重新分配一次。

然而,从WEB2到WEB3,不是简单的模式转变,而是整个互联网底层逻辑的范式发生了颠覆,生产资料和分配方式全变了。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程序员web3社区

1.1.1.这是一场关于数据所有权的变革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WEB1

读,门户时代,1990-2005

像新浪、搜狐、雅虎这些平台,特点就是“读”。
平台处于中心位置,普通用户就是围着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信息是单向广播,用户只有老老实实看的份儿,没资格互动。
这个时期流量为王!所有的价值都集中在那些顶级门户网站手里。用户呢,在它们眼里就是流量,是产品,说白了就是被卖掉换钱的那部分。

2)WEB2

写,平台时代,2005-2020

典型代表Facebook、Google、腾讯、阿里、抖音。特点是“写”和“互动”。

我们创造了海量的内容:朋友圈、点赞、订单、搜索记录、行车轨迹……用户创造了数据,但数据所有权不属于用户

此时的平台,大多为巨型中心化公司。它们以免费且好用的服务为诱饵,将用户吸引并圈定在自己的体系内,进而大量收割用户数据,形成数据垄断局面。随后,这些公司借助广告投放和精准推荐等方式实现变现。

打个比方,在数字时代,用户就如同数字农民,在平台搭建的数字土地上辛勤劳作。然而,用户产出的数据粮食却被平台毫无代价地拿走,平台靠着这些数据赚得盆满钵满。

价值被极少数平台巨头所垄断。你向平台贡献了数据,或许能换来些许便利,但这些巨头赚取的却是高达万亿市值的真金白银。

3)WEB3

拥有,价值时代,2020-

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其显著特点是“拥有”。与传统网络不同,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用户对自身数据拥有更强的掌控权。
核心突破在于将数据主权归还给个人。
你的社交关系、创作内容、游戏资产以及金融资产等,都会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在区块链上,并由你的私钥进行控制。如果平台想要使用你的数据,必须经过你的授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你还能从中获得收益。
组织形态上采用DAO,即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没有CEO,也没有董事会,而是依靠智能合约和代币激励来实现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所有规则都以代码的形式写在智能合约中,公开透明,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和监督。
价值分配遵循“谁创造,谁拥有,谁收益”的原则。
当你在这个网络中贡献了价值,比如提供流动性、创作内容或者贡献计算资源等,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代币回报。价值的流动方式也从过去“平台-用户”的剥削结构,转变为“用户-协议”的共建结构,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享到网络发展带来的红利。
我们过去主要是帮商户做资金流方面的生意。然而在WEB3时代,一切价值都可以实现Token化,资金流和数据流有机融合在一起。
每一笔数据的转移都有可能伴随着一笔微支付。可以预见,未来的支付基础设施很可能不再是与支付宝等传统支付平台对接,而是直接对接一个个智能合约。这里蕴含的想象空间和手续费市场规模,相较于现在,将大出一个数量级。

1.1.2.别信,去验证

踏入这个领域,最要不得的就是盲目跟风、盲目信仰。你得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框架,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
当看到一个项目时,别光被白皮书里天花乱坠的描述冲昏头脑。你得用上帝视角把它拆解分析:
首先,思考它究竟解决了什么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是伪需求,还是切实击中了用户的痛点?
接着,了解它的代币经济模型是怎样的。代币的用途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分配的?整体是通胀型还是通缩型?早期有没有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大量获取代币、薅了羊毛?这可是核心中的核心,就好比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关乎项目的长远发展。
再考察它的去中心化程度。代码有没有开源?节点是否对所有人开放?团队是否持有大比例的代币,从而可能掌控项目走向?
另外,它的社区氛围如何也很关键。社区里是真正致力于项目建设的参与者,还是一群只想着炒币获利的赌徒?
还要关注基本面,而非仅仅盯着价格。价格就像一只被绳子拴着的狗,价值则是牵狗的人。狗一会儿跑到人前面,一会儿又落在后面,但最终还是会跟着人回家。所以,你要研究的是人的走向,而不是纠结狗此刻的位置。
最后,不妨小成本试错。拿出一笔你亏得起的钱,亲自去体验一下产品。买个NFT,尝试跨链操作,质押一下代币,参与一下DAO的投票。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认知,远比看一百篇文章来得深刻。这种亲身体验带来的手感,对于你在这个领域的判断和决策非常重要。

1.2 Web3的加密学之美,别只盯着炒币

如果你觉得WEB3仅仅是一门炒币的生意,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理解得太过肤浅。它的骨子里,流淌着密码朋克,那是极其叛逆且充满理想的血液。
密码朋克可不是什么杀马特式的非主流群体。这是一群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顶尖极客、密码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核心思想在于:
运用强密码学来保护个人在数字时代的隐私与自由,以此对抗政府和大公司的监控。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他们提出了赛博空间自治理论,早期的密码朋克们,像蒂莫西·梅,在《加密无政府主义宣言》中就畅想道:密码学技术将会创造出一个无法被监管的加密无政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易、通信和协作,完全匿名,不受现实世界任何权力的约束。
这听起来或许十分疯狂,但这正是比特币精神的雏形。中本聪无疑是密码朋克精神的伟大继承者,比特币白皮书最早就是发表在密码朋克的邮件列表里。
1.2.1.去中心化的意义
在于分散风险,避免单一故障
中心化存在种种弊端,比如,服务器宕机使得所有人都得跟着抓瞎;公司随意封禁用户账号;数据泄露导致个人隐私荡然无存。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共享矿厂-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并非不要中心,而是,不能存在单一故障点或作恶点。它通过分布式网络、密码学和共识机制,实现一种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的治理模式。
  • 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决策权归谁?由大家共同投票决定,可通过节点投票或代币投票的方式。
  • 架构上的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在哪里?存储在成千上万个节点上。
  • 逻辑上的去中心化:整个系统看起来像一个统一的整体吗?答案是肯定的。
1.2.2.让坏人也做好事
这是WEB3最为精妙的地方
它不依赖人性的善良,而是巧妙运用博弈论和经济激励,设计出一套系统。在这套系统中,每个理性甚至自私的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维护整个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1)比特币的POW(工作量证明)
挖矿需要投入巨大的电力和硬件成本。对于矿工而言,诚实挖矿赚取奖励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若想攻击网络,进行51%攻击,不仅成本极高,还会导致自己持有的比特币归零,显然得不偿失。这正是作恶不如从良的完美体现,也是博弈论的生动实践。
2)DeFi中的抵押清算
假设你抵押100美元的ETH,借出70美元的稳定币。如果ETH价格下跌,接近100美元时,系统会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将你的ETH卖掉以偿还债务,从而保护贷款人的利益。该系统不信任你的人品,而是信任你所抵押的资产以及无人能够篡改的清算程序。
1.2.3.web3给支付人的启示
我们过去的支付风控,主要是在和黑产斗智斗勇,依靠规则和人工审核。
而WEB3的原生风控,则是通过经济模型和博弈论,将其内置到协议层。
例如,一个跨链桥的安全保障,可能并非依靠防火墙,而是依靠一群守卫者节点。这些节点需要抵押巨额资产,一旦作恶就会被罚没Slash。这种基于真金白银的信任,是一种更为底层的金融风控革命。
因此
从WEB2到WEB3,实现了从数据被平台垄断到数据个人主权的范式转变。价值分配模式也从剥削转变为共建。
要读懂WEB3,需要学会解构其经济模型,关注价值的流向,而非短期的价格波动。WEB3的灵魂是追求隐私、自由和去中心化自治。它的安全性不依赖法律和道德,而是依靠密码学、博弈论和经济激励,设计出一个让坏人无利可图的系统。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接下来我们就能深入探讨它的系统架构篇,去看看“区块链、密码学、代币经济”是如何具体运作的,以及整个生态的庞大图谱。
记住,我们不是在单纯学习新技术,而是在提前窥见下一代的支付和金融基础设施。
 

2. web3的系统架构解析

2.1 WEB3铁三角:区块链、密码学、代币经济

WEB3的大厦靠三根支柱撑起来,缺一不可。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自洽的、强大的信任与协作机器。

2.1.1.区块链:信任的引擎,分布式记账本

别把它想复杂了。它就是一本谁都能看、但谁都无法单独篡改的公共记账本

想象一下你们公司财务所使用的ERP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只有财务总监拥有最高权限。要是他想篡改账目,其他人很难察觉。
而区块链则截然不同,它就好比把公司每一笔收支流水同时发送给全公司几万名员工,每个人的电脑里都保存着一本完全相同的账本。倘若任何一个员工,也就是区块链中的节点,试图偷偷修改自己电脑上的账目,其他几万人会立刻发现并予以否决,最终以多数人账本记录的内容为准。这就是分布式共识机制。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珮金科技官网
分布式共识机制解决了双重支付问题,确保同一笔数字资产不会被重复花费。这是数字现金系统的基石,比特币的核心成就也正体现在此。
从全局来看,区块链并非追求成为速度最快的数据库。
它牺牲了每秒交易处理量等效率指标,换来了无需中介的终极信任。这种信任不再来源于像支付宝这样的中心化公司,而是源自数学、密码学以及分布式网络。

2.1.2.密码学:安全的基石,数字世界的锁与钥匙

倘若没有密码学,区块链就如同在毫无防护的状态下裸奔。
1)非对称加密,区块链的关键技术
非对称加密是区块链最为关键的技术。它能够生成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笨熊费键盘
公钥相当于你的账户地址,就如同银行卡号一样,可以公开分享给他人,用于接收资产。
私钥就像是你的账户密码、银行卡密码以及U盾的综合体,是你资产所有权的唯一证明。谁掌握了私钥,谁就对该账户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Not your keys, not your crypto,不是你的私钥,就不是你的加密货币
是这一领域的至高信条。
在过去,我们帮助商户管理的是“商户号+密码”。即便密码丢失,还能向支付公司申诉找回。
但在WEB3世界里,情况截然不同。一旦私钥丢失、助记词遗忘,即便有再大的本事,也无法找回资产。这是将资产的终极控制权完全赋予了个人,同时也把相应的终极责任交到了个人手中。未来的支付服务,很可能不再聚焦于帮你管理资金,而是致力于帮助你更安全地管理私钥。
2)哈希算法,区块链的数字指纹技术
哈希算法是一种数字指纹技术。将任何长度的数据,比如一部电影、一句话等输入其中,都会输出一串固定长度、看似乱码的字符串,即哈希值。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CSDN·xiaoshun007~
它具有两个关键特性:一是输入数据哪怕只有一点变动,输出的哈希值也会截然不同;二是无法从哈希值反推回原始数据。
在区块链中,哈希算法用于确保数据块之间的连贯性和不可篡改性。

2.1.3.代币经济:协作的协议,驱动一切的石油

这是整个体系中最复杂、最具创新性,同时也最关乎各方利益的关键环节。它借助经济学设计来推动网络的发展,并解决网络治理问题。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链上淘金
1)它究竟是什么?
它指的是一个项目发行和使用自身代币的一整套规则体系,这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宪法的综合体。
2)三大核心问题
代币的效用价值,代币有什么用?
它是用于支付网络手续费,即Gas Fee,还是用于治理投票,亦或是代表某种使用权,比如存储空间?如果代币没有实际用途,那它就成了毫无价值的空气币。
代币分配的公平性,代币该如何分配?
团队、投资人和社区激励,也就是挖矿,分别应获得多少份额?分配方案直接决定了早期的利益格局。若团队持有过多代币,很可能会出现大量抛售套现、卷款跑路的情况;要是社区激励过少,网络在冷启动阶段就可能失败。
代币的价值捕获,代币如何实现增值?
网络的价值增长要怎样体现在代币价格上?是通过销毁机制来提升价值,还是通过质押生息的方式,亦或是采用回购手段?只有构建一个能够持续捕获价值的代币经济模型,才能形成正向循环。
3)全局视角下的代币经济
从宏观角度看,代币经济是量化贡献、实现即时结算的超级工具。
在WEB2时代,你为Facebook贡献数据,它仅以点赞作为奖励;而在WEB3世界里,你为某个协议提供流动性,它就会直接分给你交易手续费,实实在在的钱。
代币经济利用全球化、高流动性的金融市场,为任何形式的贡献进行精准定价和有效激励,这堪称生产力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
4)铁三角的协同关系
区块链搭建了一个可信的场地,密码学确保了场地内资产和身份的安全,而代币经济则制定了人们在这个场地内如何协作、如何获取收益的经济游戏规则。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WEB3的底层操作系统。

2.2 Web3的生态图谱:L0→L3、中间件、应用层

现在的WEB3生态,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比特币网络了,它演化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数字国家。我们可以用分层的方式来拆解它,就像理解一个城市的:地基、公路、水电煤、商业区。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程序员web3社区

2.2.1.基础设施层

1)L0 底层传输层
它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不同区块链,如比特币、以太坊、波卡等之间的通信和价值传输问题。
其代表项目有Polkadot和Cosmos。
这些项目并不想各自单独构建一个封闭的城市,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连接所有城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实现区块链之间的互联互通。
2)L1 底层区块链
相当于城市的地基和基本法。它是一个独立的区块链系统,能够保障自身的安全。
其代表项目包括Bitcoin,被视为数字黄金;Ethereum,被称为世界计算机;Solana以及Avalanche,以高速链著称。
每个独立的区块链就像一座城市,拥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即共识机制和税收系统,也就是Gas费。
3)L2 扩容方案
类似于城市的高架桥和地铁。
由于在L1主链上进行交易,存在拥堵且手续费高昂的问题,所以L2扩容方案在主链旁边构建了高速通道,用于处理大量的小额交易,最终再将交易结果传回主链进行结算。
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区块链的扩展性。代表项目有Optimism、Arbitrum以及Lightning Network。
L2扩容方案对支付领域意义重大!未来海量的微支付交易几乎必然会发生在L2上,因为其手续费极低且交易速度极快。
4)L3 应用链
就如同城市里的某个大型主题乐园。
当某个大型应用觉得在公共链上发展受到限制时,就会基于L2或L1的技术,搭建一个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专属链。
目前的一种代表趋势是基于Cosmos SDK或OP Stack来构建特定应用链。

2.2.2.中间件层,城市的水电煤

这一层不直接面向最终用户,但为上层应用提供关键服务。没有它们,应用层就是空中楼阁。

1)预言机,区块链的事实来源
区块链本身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无法直接获取链外的股票价格、天气数据、比赛结果等真实世界的信息。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csdn-wonderBlock-预言机
而预言机就如同区块链的事实来源,负责将外部真实世界的数据可靠地传输给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其代表项目是Chainlink。
举个例子
一个去中心化金融DeFi借贷协议需要实时了解以太坊ETH的价格,以此判断是否要对抵押资产进行清算,而这个ETH的实时价格数据就是由Chainlink提供的。
2)节点服务,WEB3的云计算服务
节点服务相当于WEB3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并非每个开发者都愿意自己搭建节点来与区块链进行交互,节点服务提供商就应运而生。
这些公司会提供现成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地查询链上数据、发送交易。其代表项目有Infura和Alchemy。
对于WEB2开发者而言,节点服务是他们进入WEB3世界最常用的桥梁或工具。
3)索引协议,区块链数据的搜索引擎
索引协议的作用类似于百度或谷歌。
由于区块链上的数据量极为庞大,犹如一片数据的海洋,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查询到某个地址的所有交易记录呢?索引协议能够帮助高效地组织和查询这些数据。其代表项目是The Graph。

2.2.3.应用层,普通人能看到的商业区

建立在底层设施之上、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层,是创新与财富效应最为集中的领域。

1)DeFi,去中心化金融:以代码重构华尔街

DeFi利用代码重新构建了整个华尔街的金融体系。无需银行、券商、交易所等传统中介机构,便可实现:

借贷,如Aave、Compound;交易,如Uniswap、Sushiswap;衍生品交易,如dYdX;生息,如Yearn等所有金融活动。

其核心创新在于AMM,自动化做市商机制,以Uniswap为例,它允许任何人无需许可地为任意交易对提供流动性,即做市,并赚取费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订单簿模式。

2)NFT,非同质化代币:数字所有权凭证

NFT是数字所有权证书,它不仅仅局限于JPEG图片,更是任何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甚至实物资产的所有权凭证。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其应用场景广泛,涵盖:

数字艺术,如CryptoPunks;藏品,如NBA Top Shot;游戏资产,如Axie Infinity;身份认证,如域名ENS;门票、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3)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以代码制定规则的社区与公司

DAO是通过代码设定规则的公司或社区。成员通过持有代币进行投票决策,社区或公司的金库资金由多签钱包或智能合约管理,实现了无人化管理与全球协同。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AI新智界

代表项目有ConstitutionDAO,曾试图拍卖美国宪法;BitDAO,大型风投DAO等。

2.2.4.分层之间的协同

上面的分层体系并非相互割裂,而是价值在其中层层传递与捕获。

L1捕获整个网络的安全与价值;L2捕获因扩容带来的交易费用;中间件捕获数据服务费用;应用层则捕获自身业务的利润。

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需要明确自身想要在哪一层掘金,以及该层的价值逻辑究竟是什么。

其中,区块链创造信任,密码学保障安全,代币经济激励协作。这三者共同构成了WEB3的底层操作系统。

从L0/L1/L2基础设施,到预言机、节点服务等中间件,再到DeFi、NFT、DAO等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且不断演化的数字生态系统,宛如一个数字帝国。

在这样的体系下,支付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功能,而是内嵌于每一个应用、每一次交互之中的底层能力。支付形态也将从传统的刷卡转变为签合约,支付费用从手续费变为Gas费。

未来的支付公司,或许需要成为区块链节点的运营者、智能合约的审计者以及数字资产的托管者。

 

3. Web3的简史与未来

3.1 Web3三大战役

WEB3的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由几个关键性的大事件作为节点,引爆了整个生态的范式升级。

3.1.1.第一战役:比特币创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并于2009年成功挖出比特币的创世区块。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币圈网

创世区块上刻着这样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这句话无疑是对旧金融体系的终极嘲讽,堪称一纸宣战书。

比特币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
它首次在不依赖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数字世界的双花问题,创造出了数字稀缺性。这一创举石破天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资产类别——加密货币。比特币的核心价值主张在于其价值存储功能,它被视作数字黄金。
同样,比特币是一场完全独立于现有金融体系的、基于数学和代码的货币实验。
它向世界展示了货币发行的另一种可能性:货币总量恒定,为2100万枚,通过算法发行,且无人能够篡改。在央行不断实施无限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比特币成为了对这种政策的一种终极对冲手段。
比特币网络本身就构成了一套全球清算层。
它用实践证明了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尽管由于性能和价格波动性等问题,比特币本身并不适合用于日常支付,但它为我们指明了货币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3.1.2.第二战役:DeFi Summer

2020年夏季,基于以太坊的一系列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如Compound、Aave、Uniswap等,借助流动性挖矿模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锁仓价值从十亿美元量级迅速飙升至数百亿美元。
DeFi协议宛如乐高积木,能够进行任意拼接组合。
例如,用户可以将从Aave借出的资产,拿到Uniswap上提供流动性,再把获得的流动性凭证质押到Yearn平台以获取收益。
这种货币乐高效应催生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并使收益层层叠加,形成了飞轮效应。
流动性挖矿是一场面向全球、效率极高的流动性冷启动与用户增长实验。
协议通过发行自身的治理代币,奖励那些为协议提供流动性或进行借贷操作的用户。这相当于把原本分配给风投机构和早期投资者的股份,直接空投给了真正的用户和生态建设者,是一种极具革命性的资本形成与分配方式。
初期DeFi协议所提供的高收益难以持续,但DeFi之夏教育了市场:
资金的使用权是有价值的,其价格可衡量;风险也是可以被定价和交易的。此后,DeFi开始了进化之路,追求更为可持续的、由协议实际收入产生的真实收益。
DeFi本质上是在重构支付的后台体系,涵盖清算、结算以及资产定价等环节。
未来的支付公司,其资金池管理、外汇兑换、流动性提供等业务,很可能不再与银行对接,而是直接与一系列DeFi智能合约进行交互。

3.1.3.第三战役:NFT破圈

2021年,NFT,尤其是像Bored Ape Yacht Club这类PFP头像类NFT,突破极客圈层,迅速席卷艺术、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天价拍卖以及众多名人的参与效应,使其成为现象级热门话题。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搜狐·畅玩机

NFT证实了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处理同质化代币,还能为独一无二的资产进行确权,即发行非同质化代币NFT。
NFT走出极客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数字所有权知识的大普及。
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数字世界里自己创造和购买的东西,能够真正实现拥有,而不再仅仅是租用,例如,你购买的iTunes音乐、Steam游戏,本质上只是获得了使用权限,并非真正拥有所有权。
一个BAYC头像可不只是一张简单的图片,它是进入顶级社群的通行证,是数字世界里的身份象征与文化资本。这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金融投机范畴,深入到了社交与文化层面。
NFT为各类独一无二的资产,如房产、艺术品、专利等上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模板。它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所有权的关键桥梁,为现实资产在数字领域的流通与确权奠定了基础。
NFT交易属于典型的高价值、低频次的支付场景。
这对支付通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是要防止买家付款后资金被冻结以及卖家出现资产欺诈等问题。与此同时,NFT版税的自动分成支付,充分展示了智能合约在复杂支付分账方面的自动化处理能力。

3.2 Web3的下一个黄金赛道

过去的已成定局,未来的战场才是星辰大海。这三个领域,正在酝酿下一代巨头。

3.2.1.身份系统,你是谁?

现在的互联网,你的身份是碎片化的:微信知道你社交,支付宝知道你消费,你的身份数据被各大平台割据。WEB3需要一套统一的、用户自主控制的身份系统。

1)KYC(了解你的客户)
KYC是传统金融领域采用的方案。
在该方案中,中心化机构,如交易所、银行,会验证用户的护照、进行人脸识别等操作,然而这些机构却掌控着用户的数据。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与WEB3倡导的去中心化、用户自主掌控数据的精神背道而驰。
2)DID(去中心化身份)
DID是未来更具潜力的身份解决方案。
在DID体系下,用户的身份并非由某个特定机构颁发,而是由用户自主生成和管理一系列可验证凭证。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W3C工作草案
例如,用户可以使用一个DID,有选择地向某个DeFi协议证明我年满18岁或者我是某国公民,而无需透露自己的生日和护照号码等具体信息。
谁能成为DID的基础协议,谁就能掌控WEB3世界的身份入口。
这一入口将成为比支付入口更具价值的流量汇聚门户。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有ENS、Ontology、Ceramic等。
3.2.2.存储战争:IPFS、Arweave

区块链本身不适合存储大量数据,主要是太贵。NFT的元数据、DeFi协议的前端代码、DID的凭证,都需要去中心化存储。

1)IPFS
IPFS是一种网络协议,它采用内容寻址的方式,即通过文件的哈希值来查找文件,而非像传统方式那样通过文件位置进行查找,其目标是取代HTTP协议。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图片来源:老林谈存储
不过,IPFS本身并不保证数据存储的永久性,它需要依赖激励层,例如Filecoin。在Filecoin网络中,节点需抵押代币以承诺存储数据。
2)Arweave
Arweave主打永久存储服务,用户只需一次性付费,数据便可永久保存。
它通过一套创新的经济模型和博弈机制,确保数据能够被永久复制和存储。这种特性使得Arweave更适合存储那些需要永久留存的珍贵数据,如学术论文、历史档案以及NFT元数据等。
这并非单纯的技术较量,而是经济模型和数据存储保证级别的竞争。
未来,数据存储可能会呈现分层态势:热数据可选用IPFS、Filecoin进行存储,冷数据以及需要永久保存的数据则可采用Arweave。谁能为整个WEB3生态提供最可靠、最经济的数据存储层,谁就将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3.2.3.价值互联网的万能翻译器

未来一定是多链的。但链与链之间是孤岛。用户需要简单、安全、便宜地在不同链之间转移资产和数据。

当前,跨链桥领域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其中,有依赖多签托管中心的跨链桥,这类桥安全风险较高;也有基于轻客户端的跨链桥,其安全性更高,但技术更为复杂。
一文搞懂“Web3”,建立底层架构认知
跨链桥的终极形态可能会是一种通用的消息传递协议,而非单纯的资产桥。
这种协议能够允许智能合约在不同区块链之间实现无障碍的通信与协作。在理想状态下,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应完全无感知,就像我们现在从4G网络切换到Wi-Fi一样自然流畅。
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是跨链桥竞争的核心要点。
迄今为止,任何一次跨链桥黑客事件,已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都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谁能有效解决跨链三难困境,即同时实现安全、通用和高效,谁就能成为WEB3领域的TCP/IP协议,其价值不可估量。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方向有LayerZero、Chainlink CCIP等。
支付行业的从业者们,回顾以上关于WEB3的内容,从基础认知到系统架构,再到实际应用,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主线:
WEB3并非简单复制旧世界,而是运用全新的技术和经济范式,重构数字世界的生产关系。
对于我们这些支付领域的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
支付不再局限于资金的转移,而是升级为价值的交换。这里的价值范畴广泛,既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数据所有权、一段计算资源,或者是一个身份证明。
清算、结算、外汇、风控等传统的支付后台功能,正被DeFi协议和智能合约以更加自动化、全球化的方式所取代。
钱包,而非传统的银行卡或应用程序,将成为新的支付入口。支付的体验将转变为与智能合约进行交互,具体表现为签署一笔交易、支付Gas费。
这场变革并非瞬间爆发,而是一场持续的范式转移。尽管实现这一变革需要时间,但发展方向已然明确。
我们既不能仅仅做一个旁观者,也不能盲目投机。
而是要充分发挥我们在支付行业深耕多年所积累的经验,比如对资金流、信息流和风控的深刻理解,找到与这一新范式相结合的切入点。
这可能是数字资产的托管解决方案,也可能是连接传统支付与加密货币的合规通道,亦或是为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提供资金管理工具。
亲自投身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棋子,落下精准的一步。
参考文献
  • 《密码朋克宣言》埃里克·休斯,1993年
  • 《加密无政府主义宣言》蒂莫西·梅,1992年
  •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本聪,2008年
  • 《主权个体:信息时代如何赚钱、避难并在国家崩溃中生存》詹姆斯·戴尔·戴维森、威廉·里斯-莫格勋爵,1997年
  • 《以太坊白皮书:下一代智能合约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维塔利克·布特林,2014年
  • 《IPFS内容寻址协议白皮书》胡安·贝内特,2014年
  • 《Arweave:一个永久的、分布式的网络》山姆·威廉姆斯,2018年
  • 《DeFi 之夏:流动性挖矿与可组合性革命》,Messari,2020年
  • 《机制设计:博弈论与实践应用》罗杰·迈尔森,2013年
  • 《代币经济模型设计:如何构建加密网络》舍文·谢赫,2020年
  • 《NFT 圣经:从数字艺术到所有权经济》2021年
  • 《DAO:无领导的组织形态与治理实践》a16z Crypto,2021年
  • 《加密资产:数字时代的新型投资组合》克里斯·伯尼斯克、杰克·塔塔尔,2017年
  • 《未来决战:身份、存储与跨链协议的技术路径竞争》(行业峰会综述),ETHGlobal,2023年
  • 《上帝视角:Web3 全局逻辑与支付行业变革》,某头部支付机构创新研究院,2023年
  • 珮金科技官网:区块链技术原理
  • 程序员web3社区:一张图带你了解web3
  • 共享矿场:什么是去中心化?
  • 链上淘金:数字资产投研分析之常见代币经济模型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