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AI惨状:可用的产品,少得可怜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9/8 9:25:17 浏览量  746 喜欢  5
导读:炫酷,但没有付费

企业级AI惨状:可用的产品,少得可怜

最近和不少 CEO 交流,他们公司都推出了 AI 产品,我得出一个结论:可用的企业级 AI 产品,真的是少得可怜。

首先说一下我对“可用”的定义,简单粗暴,那就是:客户是否愿意付费?

技术再新潮,演示再炫酷,但是客户不愿意付费,那就说明产品没啥鸟用。

背后的原因我曾经分析过,大家可以参考《AI 的泡沫,可能就要破灭了》。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幻觉”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企业级 AI 主打的是:降本增效。

但是,企业级 AI 要做到较高质量,本身成本就很高。比如可能涉及大量的知识整理,工程化,甚至模型后训练。

而且中国人工本来就便宜,这就使得很多 AI 的“降本增效”显得鸡肋,客户根本不愿意付费。

那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关键在于,企业级 AI不能再把“降本增效”作为主要的探索方向。要少做 60 分到 80 分的事情,多做 0 分到 60 分的事情。

什么意思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AI 面试是我目前看到的,商业化最顺利的一个企业级 AI 方向,客户的付费意愿非常强。顺丰、美的、百果园等企业都在高频使用 AI 面试。

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AI 面试的价值,不仅仅是降本增效,还能够统一招聘标准,防范用工风险。

举个例子,瑞幸咖啡某个门店要招聘一位服务员,在没有 AI 面试之前,可能是店长全权负责。

那么,哪怕集团的招聘标准再严格,实际执行的情况,都完全取决于店长的个人能力和责任心。

现在有了 AI 面试就不一样了,AI 不懂“人情世故”,又能够 100% 执行集团的招聘标准,还能全面检查候选人的征信情况,极大规避了企业风险。

你看,这就是以前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企业当然乐意付费。

不过,虽然目前 AI 落地普遍存在困难,甚至在短期内存在泡沫,但是长期来看,我非常看好企业级 AI

企业级 AI 落地最大的问题,并非企业没有痛点,而是以 AI 目前的能力水平,很难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

比如,AI 面试能落地,一个核心的原因就在于,“面试”(这里主要指蓝领面试)对精确性的要求,远不如“财务核算”等业务。

另外,AI 面试应用到的技术,只有 50% 是大模型,剩下的还有大量小模型和工程化,比如视觉模型等。这些小模型和工程化,能大大弥补大模型的缺陷。

一方面,业务场景对精准性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工程化辅助。AI 面试自然就成为了第一批爆发的企业 AI

而在类似“财务核算”等业务场景,AI 暂时还达不到业务精准性的要求,相关的工程化工作也还没有准备好。

那为什么我普遍看好企业级 AI 的前景呢?

核心在于,AI 的进步还远没有结束。

比如,这次 GPT-5 的发布,在编程、医疗等领域的能力就有显著提升,原因就是他们针对编程、医疗等领域的语料进行了强化训练。

我相信,接下来会出现一波“行业模型”潮,即各大行业都会有公司开始利用行业数据,把通用大模型“后训练”为行业大模型,大大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减少幻觉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辅以必要的工程化工作,AI 在企业的落地场景就会不断扩展。

前段时间,一位 SaaS 创始人专程来拜访我,他们公司的年营收已经突破 5 亿,和很多大客户合作 AI 项目,但是成功案例寥寥无几。

不过,我和他一致认为:短期内,AI 肯定存在泡沫,但是长期来看,AI 无疑是一片光明。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