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做产品一样减肥:复盘我100天减掉18斤的全过程
哈喽,大家好,我是维他命。
今天不跟大家聊产品相关、供应链的内容,而是和大家聊聊我最重要的一个“产品”——我自己。
在过去的大约100天里,我做了一次成功的“版本迭代”。我的体重,从 144.3斤 降到了 125.4斤,净减 18.9斤。这不是一个极限挑战,没有饿到头晕眼花,也没有把自己逼成健身狂魔。我更愿意称之为一次基于“用户洞察”和“持续迭代”的“生活化减脂”项目。

很多朋友问我怎么做到的,今天,我就把这次“项目”的全过程复盘一下,希望能给同样在路上的你,提供一些有用的“维他命”。
一、需求探索:那些年,我踩过的“坑”
在正式启动这个“项目”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减肥”这个需求的理解是模糊甚至错误的。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当然的“伪需求”:
误区一:减肥就得砸钱办卡请私教。 仿佛不走进健身房,流的汗都不算数。结果往往是卡办了,教练请了,但能坚持去几次,只有钱包知道。 误区二:运动越猛,瘦得越快。 为了快速看到效果,恨不得一天三练,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结果是身体累垮了,食欲却报复性大增。 误区三:饿着睡,才能瘦。 以为饥饿感是脂肪在燃烧的信号,每晚都带着“咕咕”叫的肚子入睡。这不仅折磨精神,更容易在第二天因为低血糖而暴饮暴食。 误区四:不吃晚饭=抄近道。 少吃一顿,热量摄入肯定少了。但这种方式极难坚持,而且长期下去会影响代谢,一旦恢复晚餐,体重反弹得比谁都快。
这些想法,就像产品开发初期的错误假设,如果不及时纠正,整个项目都会跑偏。
二、底层逻辑:抓住那个不变的“热量差”
在排除了各种干扰项后,我找到了减肥这个项目的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热量差。
说白了就一句话:只要你消耗的热量 > 你摄入的热量,你就一定会瘦。
所有的减肥方法,无论听起来多么花哨,都离不开这个核心。要实现热量差,无非就两个方向:
减少摄入(管住嘴) 增加消耗(迈开腿)
而我要告诉你一个可能会颠覆你认知的真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减肥是九分吃,一分练。
为什么?因为运动的消耗远比你想象的要少,而食物的热量远比你想象的要高。举个例子:你吭哧吭哧慢跑1个小时,大概消耗500-600大卡。听起来不错吧?但一碗香喷喷的螺蛳粉(带汤和配料),热量可能就高达700-1000大卡。你辛辛苦苦一小时的努力,一碗粉就给你干回来了,甚至还超了。
所以,把你的主要精力放在“吃”上,绝对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
三、我的“产品”策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饮食体系
既然“吃”是核心,那我的饮食策略是什么?不是节食,不是吃草,而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可执行、对普通打工人友好的饮食体系。
1. 告别“极端主义”,拥抱“80/20法则”
我看到很多减肥攻略里都列了一长串“坚决不能吃”的清单。我一开始也这么想,把炒粉、烧烤、奶茶、蛋糕这些视为洪水猛兽,一口都不敢碰。
但实践下来发现,这种“非黑即白”的极端主义,太反人性了!你越是压抑,欲望越是疯长,最后往往以一次彻底的“报复性”暴食告终,前功尽弃,还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
后来,我采用了更科学的 “80/20法则”。
80%的时间里,我严格遵守健康饮食原则,吃高蛋白、高纤维、优质碳水的食物。 20%的时间里,我允许自己有一些小小的“放纵”,比如周末和朋友聚餐吃顿火锅,或者特别馋的时候来一小块黑巧、喝半杯无糖奶茶。
这20%的“弹性空间”,是保证我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人性化设计”。它让我觉得减肥不是一场苦行,而是一种可以掌控的生活方式。那些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我不是不能吃,而是有意识地、有控制地、偶尔吃。
2. 优化“用户体验”:一日三餐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保证一日三餐正常吃的基础上,我优化了一下“进食流程”,这个小技巧非常有效:
饭前一杯水 -> 先吃蔬菜 -> 再吃肉/蛋(蛋白质) -> 最后吃主食(碳水)
这个顺序的好处是:
水和蔬菜先为你提供饱腹感,等你吃到主食的时候,已经没那么饿了,自然就吃得少。 这种吃法能让血糖升得更平稳(也就是低GI饮食的原理),不容易犯困,两餐之间也不容易饿,能有效避免额外的加餐。
对于晚餐,我的原则是尽量在晚上7点前搞定,给肠胃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如果睡前真的饿了,我的应急零食是黄瓜和小番茄,几乎没什么热量,还能补水。
3. “敏捷迭代”:我的工作日外卖宝典
作为打工人,天天自己做饭不现实。我的方法是,把点外卖和下馆子变成一个“寻宝游戏”,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到最优解。
刚开始,我不确定什么能吃,就打开小红书、薄荷健康这类App,直接搜食物名字+“热量”,心里大概就有数了。热量太高的pass,中等的少吃,低的可以放心吃。
这里分享一些我经常翻牌子、在大城市写字楼附近都能找到的午餐和晚餐,亲测好吃不胖:
午餐选择:
潮汕牛肉火锅: 和同事们凑个吃饭搭档,然后多点些肉类和蔬菜,少点或少吃其他高热量和高碳水的(炒牛河、炸腐竹等),蘸料只用少量沙茶酱+酱油+芹菜末,完美的高蛋白+蔬菜餐。 自选称菜的快餐: 选1份杂粮饭+2-3种高蛋白的菜(鸡胸、牛肉、鱼、豆腐)+大量不同颜色的蔬菜。 清淡版的麻辣烫: 只选蔬菜、豆制品、菌菇和瘦肉,汤底选清汤,不要麻酱。 牛杂煲: 同样是高蛋白和蔬菜的优质来源,别喝汤,少吃或不吃里面的油豆腐。 晚餐选择:
麦当劳/肯德基: 板烧鸡腿堡(去酱)或嫩牛五方,搭配一杯无糖可乐,方便快捷。 潮汕牛肉粿条: 嘱咐老板“多要青菜萝卜,少要粿条”。 便利店: 关东煮(选萝卜、魔芋丝、菌菇)+一颗茶叶蛋+一盒纯牛奶。 轻食沙拉: 外卖大战的时候,各种“轻食”店铺都尝试尝试,注意别踩酱料的坑,油醋汁、日式芝麻酱相对OK,凯撒酱、千岛酱是热量炸弹。
你看,减肥真的不等于吃草,只要用心发现,美食和瘦身可以兼得。
四、辅助功能:运动,我们该聊些什么?
前面说了九分吃一分练,但那一分“练”也绝不是可有可无。运动不能让你“想吃啥就吃啥”,但它能:
提高你的基础代谢,让你成为一台更“耗油”的机器。 改善你的心肺功能和体态,让你瘦下来之后,线条更紧致,人更有精神。 释放多巴胺,让你的心情变好,这是对抗减肥期间焦虑情绪的最好武器。
对于运动,我的建议是:碎片化学习不一定有用,但是碎片化运动是一定有效果的。所以只要动起来,不管是做什么运动,只要能有热量消耗,而且自己还能长期坚持的,那就去做。
我个人是 有氧和力量训练 7:3开。有氧为主,是为了高效燃脂;力量为辅,是为了保住宝贵的肌肉,提高代谢。
有氧: 主要是跑步和游泳,偶尔下雨天的时候就在家里跳操,做HIIT。通过戴上Apple Watch来监控,确保自己每天的动态消耗量达到600左右,每周3-4次,每次40-60分钟。 力量: 主要是去健身房撸铁,但是并不用追求大重量,也没请私教课。而是自己跟着视频练习,主要锻炼几个大肌肉群(胸背腿臀)。一般一周1-2次,每次也是40-60分钟。
千万别担心太多的有氧会掉肌肉,对于我们这种以减脂为目的的普通人来说,那点运动量,掉的肌肉可以忽略不计。动起来,就比躺着强!
五、长线运营:心态,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心态”。把减肥当成一个长期运营的项目,而不是一次性的冲刺。
正确看待体重波动: 减肥初期掉得快,那是身体在排水,别太得意。后面体重会进入平稳期甚至平台期,也别灰心,因为脂肪的消耗本来就很慢。这时候别只盯着体重秤,多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感受一下衣服是不是变松了。 远离极端减肥法: 网上很火的16+8轻断食、生酮、液断……可能短期有效,但作为需要上班、社交的“脆皮打工人”,你真的能坚持多久?一旦坚持不下去,反弹会让你加倍痛苦。记住,任何让你痛苦的方法,都无法长久。 学会自我激励: 这是一场和自己的博弈。当你做得好的时候,给自己一点奖励(不是指暴食一顿哦),比如买一件小码的新衣服。当你没忍住吃了不该吃的,也别过分自责,第二天恢复正常饮食和运动就好。
六、工欲善其事:我的私藏好物与资料推荐
聊完了道法术,最后再分享一些在我的“项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器”——也就是书籍、视频和一些小工具。它们是我的“信息来源”和“数据监测”系统,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1. 关于书籍:先建立认知体系
我强烈建议,如果你下定决心减肥,先别急着收藏零散的食谱和训练计划,而是静下心来看1-2本书。
为什么?因为零散的知识是“点”,而书籍能帮你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这就像做产品,你得先理解底层的商业逻辑和用户心理,而不是一上来就扎到画原型图的细节里。只有建立了正确的认知框架,你才能辨别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哪些是靠谱的,哪些是纯粹在贩卖焦虑。
这里我推荐这两本。


读完它们,你对热量、营养素、身体代谢的理解会上升一个台阶。
2. 关于视频:少刷短视频,多看“长知识”
现在短视频很火,有很多减肥博主。我的建议是:可以刷,但别全信,更不要依赖它。
短视频的特点是快、碎片化、冲击力强,但它很难在几十秒内把一个科学原理讲透彻。你今天看到“吃这个刮油”,明天看到“做那个暴汗”,很容易陷入一个又一个的“速成陷阱”里。
我更推荐你去看一些B站或YouTube上,由专业人士(如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制作的长视频。它们通常更系统,有理有据,会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都讲清楚。
【医学博士】如何变成“易瘦体质”?丨 减肥食谱分享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D4y1F7aj
减肥真正有用的方法是什么?(附食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YZZYSEoW
给一位无效减肥2年朋友的减肥建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gbyzxE22
看这些“长知识”,能让你的执行更有信心,因为你不仅知道要这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3. 关于装备:一些小投资,带来大回报
最后,推荐几个我用下来觉得“真香”的小装备。它们不是必需品,但绝对是能提升你减肥项目“成功率”和“幸福感”的利器。
体脂秤: 这是你的核心“数据看板”。别只盯着体重,体脂率、肌肉量、基础代谢这些数据更能反映你身体的真实变化。看到体重没变但体脂率下降了,你会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这对于维持动力至关重要。我自己用的是“云麦”的体脂称,百来块钱,APP的界面挺好看的,深得我心。
运动手表(推荐Apple Watch): 不一定需要最新款,也不一定非要是Apple,其他品牌也可以的。一个基础款的运动手表,就能帮你监测每日步数、运动心率、睡眠质量。它就像一个24小时的贴身助理,时刻提醒你“该活动一下啦”,能极大地提升你的日常消耗,性价比极高!
瑜伽垫: 这可能是你成本最低的“家庭健身房”。一张垫子,就圈出了一块专属的运动空间。无论是做拉伸、练腹肌,还是跟着Keep做HIIT,它都大大降低了你开始运动的“启动成本”。不想出门的时候,在垫子上练20分钟,毫无压力。
办张健身卡(月卡/季卡): 如果你想去健身房,千万别头脑一热就办年卡!这不符合我们PM“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原则。先办一张月卡或季卡,用最低的成本去“测试”一下,你是否真的喜欢这里的环境、下班后是否方便过去、你能不能坚持下来。如果测试结果是正向的,再考虑长期续费也不迟。千万别让年卡成为你“只付钱不去”的年度总结。
希望这些“装备”和资料,能成为你升级路上的神兵利器。祝你的“产品”——也就是你自己,早日迭代成功!
写在最后
复盘下来,我的100天减肥之旅,就像主导一个产品从0到1的上线过程。有前期的市场调研(避坑),有核心功能的确立(热量差),有详细的产品路线图(饮食体系),有辅助功能的开发(运动),更有长期的运营和维护(心态管理)。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小步快跑,持续迭代”。
希望我的这份“产品复盘报告”,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信心。记住,你是自己身体最好的产品经理,你有能力把自己,打造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
加油,我们一起“迭代”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