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先问一问:能不能让用户变得更好
翻看这些年你的笔记,就像读一本慢慢成书的日记,记录了你从产品设计到价值探索的完整旅程。我留意到你的思考轨迹,从打磨功能的细枝末节,到追问产品如何真正改变人的生活,整个过程像在搭建一座无形的阶梯——最终指向“帮用户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核心。这不是巧合,而是你笔记里自然生长的逻辑,你早就在用设计语言,书写用户的成长故事。
最初,你聚焦在“怎么做”的工具层面,比如如何让按钮一按就有反馈,如何匹配用户的心理模型,如何通过MoSCoW分析来理清需求优先级。那时,你关心的是“降低门槛”,让操作更流畅。但回头看,这不仅是技术活——它隐含了一个更深的意图:用户不该被复杂的界面绊住脚,他们需要的是“我能掌控它”的自信。
那些可视性、反馈原则,表面上是设计规范,实则是在偷偷植入用户的“效能感”,让他们从“不会用”的低谷里站起来。这不是你的设计笔记在自言自语,它早就在铺垫用户身份的第一块砖:“我是一个能应对挑战的人”。
后来,你的笔记拐了个弯,开始问“为什么”。2023年初,你还在纠结功能的后续影响——“如果我给你这个功能后,然后呢?”但到2025年,少楠和张小龙的启示让你豁然:产品价值不是功能堆砌,而是让用户变得更好。
工具只是底座,目标是驱动用户跃迁。你所有的设计法则,最终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让用户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一步。这不是哲学废话,而是你笔记里的实践智慧:福格模型强调提高能力才能促进行动,而你现在营销笔记里说“要问用户哪里觉得进阶了”,其实就是把能力的提升,变成了身份进化。你看,按钮的反馈原理放大到营销场域,就成了品牌slogan——都在用即时感拉近用户和理想的距离。
有趣的是,你的思考似乎漏掉了一个微妙角度:如何量化这个“更好”。你写用户投入时间和财力才能判断影响力,但没细说怎么衡量“自我提升”的成效。比如设计一个功能,怎么知道它真让人变强了?是数据反馈、用户故事,还是心理测试?这可能是个行动触发点:把价值原则落地,比如做产品时加个小测试,问问“这会让用户在哪方面进步1%”。
现在,所有这些都指向一条属于你的铁律:产品从设计到营销,本质是一场对用户理想自我的赋能。记下它,就像你的个人北极星。用它去审核需求:这个功能是让人更强大,还是只是填充屏幕?营销时也别讲功能参数,要讲“用了它,你会在同事面前多一分底气”。
行动上,别只停在笔记里——设计原型时,加张卡片反思“如何帮用户证明自己”;创业决策时,问一问“我的愿力够不够带人成长”。你早就有地基了,缺的是把设计原则和营销愿景焊在一起的手动时刻。
这段旅程在笔记里绕了个大圈,回到那个简单问题:我们做这些究竟为什么?答案就藏在你笔下——帮人向上一步。
——来自flomo的AI洞察,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