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战争:防守方的长周期之盾与进攻方的阿喀琉斯之踵
跟朋友聊到巨头之间的战争,比如 QQ 邮箱挑战网易邮箱,京东外卖挑战美团饿了么,视频号进攻抖音,美团酒店抢占携程商旅的市场,都有一个共性:
用短期数据增长来支撑长期战争的信心。
最可怕的就是有长期收益的前景,却没有短期数据来支撑获胜的信心,投入几亿几十亿几百亿还是拉不起高增长曲线,什么时候才能等到拐点?如果前期投入听不到响,很容易信心破灭。
比如抖音本地生活一开始抄点评,听不到响,建设 POI 库和用户点评习惯的成本巨大,很快就放弃了,转攻交易并拿到了支撑信心的数据增长。
但这一招在做抖音外卖时输得相当难看,回到了 “听不到响” 的老路上去,数据与预期差距巨大。
所以巨头最有效的护城河是 “极慢的见效”,换谁来都打不动。只要与预期之间的差距见效极慢,进攻方便心灰意冷。
归根结底,人也好,公司组织也好,都依赖正反馈来驱动自己。延迟满足可以,长期看不到正反馈不行。如果指望大力出奇迹,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那么朝夕光年的大体刚凉,飞书也经历了大裁员,几百亿打了水漂。
那为什么被攻打的对象能在漫长的周期里,拿到正反馈把这事儿做成呢?
因为他们从小体量一步步做到大规模,早期在小体量阶段的收益预期很低,话事人容易自我满足。
精英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阈值过高。
一是成就阈值过高,看不起小打小闹,错失许多从 ”小打小闹” 一步步演变出来的大机会,比如小红书。
二是审美阈值过高,从一开始就力求上乘,看不起粗糙的作品,错失从粗糙到精致的,在陌生领域不断精进的机会。
这时,犬校同学接着这个 “高阈值” 的话题往下聊:
朋友问大厂照抄自己的新产品 idea 怎么办,又没有太高的技术护城河。
我说,很多事情一开始是没有太高收益,太高预期的,所以产品功能应该从小处着手。即便被抄,大厂很难坚持两个 Q 没有超高收益还能继续投入。
现在很多公司都还在做 2x 3x 甚至 10x 的梦,愿意从小处着手的团队只能是小公司。小公司在细微处做大后成为大公司,逐渐失去焦点和耐心后患上大公司病,然后又有新的小公司成长起来,如此循环。
另一位犬校同学补充说:
普遍来说,只要不做大厂业务延长线上的项目,不需要考虑大厂直接竞争。现在也不是早期 PC 时代 “腾讯抄一切” 和移动互联网 “字节 APP 工厂” 的阶段了,大家都愁找不到增长富矿,对贫地不屑一顾。
很多小厂就是在大厂看不上的市场夹缝中生存的,前提是业务本身不在大厂业务延长线上,不会被降维打击或殃及池鱼。
你看,又回到这个月经话题了,大厂抄我怎么办?
我觉得,小团队压根就不应该思考 “大厂抄我怎么办” 这件事,一分钟的注意力都不应该浪费在这上面。
历史上,被大厂抄死小团队的案例,就说国内吧,凤毛麟角。你真做到被大厂抄,被抄死这个地步,你可以去买彩票的。
即便在大厂业务延长线上,你被大厂抄死,其实蛮荣耀的……拿着这个案例轻轻松松找到一份好工作。
否则,不做这个会被大厂抄的好机会(机会不好大厂抄你干嘛),你还有啥别的好机会吗?想得美……哪有那么多产品 idea 摆在面前任挑任选,搞得跟选妃一样。
99.9% 的情况下,小团队泡都不冒一个就死了。找到一个大厂有可能抄你的切入点,至少冒了个泡给行业看看。思考 “大厂抄我怎么办” 就像是流浪汉思考路上捡了 5000 元,被歹徒偷走 4000 元怎么办?我该怎样提前考虑防身防盗问题?
哥们别犹豫!哪怕偷走一大半,你原本空空如也的口袋里现在也有整整 1000 元!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