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 18 年产品经理,为什么我还是这么爱产品?
这周刚看完 F1 回来。激情推荐,可能是最近两年我看过的最佳好莱坞大片。很惊讶苹果作为出品方,是怎么在烂片横行的年代,依然保持住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制片水准的?
理解不了,理解不了(摇头)。
电影里布莱特皮特有一句台词:
你知道,我离不开赛车。
这电影很燃,煽情不动声色的燃。布莱特皮特演一个热爱赛车的五十多岁的车手,在圈子里有点小名气,在低等级赛事中发挥出色,但从来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更多被人记住的是曾经的失败经历。他让我想起了我自己。
你知道,我离不开产品。
创业的时候,有一天加班到深夜 11 点过,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成都北路办公室写文档,忽然之间感到强烈的心悸,心脏缩成一团以及抽搐式的疼痛。你们根本猜不到那时候我在想什么:
此刻,此地,死在办公桌和笔记本前真好。正是我作为产品经理的归宿。
过了一阵子,心悸过去了,竟然有点失落,继续把文档写完才下班。
记得以前在即刻看到过别人评价我,大意是纯银做了十几年产品经理,还在一线继续做产品,继续输出产品思考,这种热爱是很好很好的。
我的行业黑粉大都在即刻,骂我特别恶毒(大意是一个不成功的人有什么资格输出产品思考),偶尔也能看到上面这种暖心的评价。
2003 年,我在上海短暂地做游戏网站时,有过最早的产品构思 “给未来的自己发一封信” 。2004-2006 年,在福州受人之托,开公司做一款按键精灵作为底层的网游辅助工具。2007 年接手网易摄影社区,意识到自己对产品的兴趣极大。2008 年自愿降级转型产品,从手握实权的门户总监(甲方),降到没有实权的产品总监(乙方),转型产品经理至今已有 18 年。
想了想,我为什么这么爱产品?WHY?
首先,我很享受输入大量信息之后,脑子里进行高速运算,试图输出最优解这个过程。对于从中获得多大的商业价值不怎么在意,而是单纯地喜欢 “运算得出最优解” 本身,哪怕最优解指向此路不通。随着产品经验越丰富,距离最优解也就越近,哪怕行业下行期的最优解带不来高成就,依然对头脑而不是对成就自负。
其次,在沉浸态的思考中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不仅高效率地满足约束解决问题(哪怕不是高收益的大命题,而是我个人关注的小问题),还融入了强烈的个人风格,我的产品价值观,我对目标市场甚至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没有别的任何事情可以与之相比。做爱比不了,爱情比不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富有也比不了。这事就跟吸毒一样,我一旦尝试过就再也离不开了。
最后,我这辈子 0-1 创造了十几款产品,各有创新之处,下载两千万次,作为公司职员的产品创新也有几千万人用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赞口不绝,甚至连带喜欢我这个产品经理,我做的每一款产品都有自己的铁粉。
所以我完全不在乎名利,不赚钱可以,倒贴钱也可以,只是单纯地享受做产品这个过程。如果公司提供环境与资源让我做产品,甚至还给我发工资,这当然完美。行业下行期,这样的公司很少或者喂不饱我的产品爱好,那就倒贴钱组队做独立产品。
正式做产品经理已有 18 年了,我对产品的热爱比当初更多,更多得多。
相对于怕死来说,我更害怕的是没有信息输入供我进行产品思考,没有灵感迸发让我创造新的产品或结构,没有同伴和我一起做产品并达到我的品质标准(就像组乐队一样)。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了,我活着的乐趣直接减半。
你知道,我离不开产品。
产品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工作或者爱好,它是我生命中最愉悦的部分没有之一。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现在虽然是半退休状态吧,但不羡慕任何身居高位的大厂中厂高 P。你们做产品开心吗?工作内容都是自己发自内心认同的吗?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产品理想吗?
我:以上全 ?
开心,认同,继续追求产品理想也就是 “做一款自己满意的,作者性特别强的产品”。不强求规模与收入,独立产品有几千上万个铁粉就值回票价。我要自己画原型,自己写 PRD,自己写测试用例与测试,亲手推广亲手运营亲手写每一次的版本更新文案。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那就是顾问工作内容和独立产品进度喂不饱我,做产品开心是开心的,就是喂不饱,被迫每年划出来 100 天去旅行——这也不是凡尔赛,工作的优先级比旅行更高,但我认同的工作太少了,不当面骂老板是产品傻逼已经很典雅了,挣钱则根本没有优先级。
在 F1 这部电影里,布莱特皮特直到五十多岁时终于赢了一次,拿了 F1 大赛的冠军。电影的结局是,在一个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沙漠里,报名参加一场没什么报酬,大概也不怎么重要的沙漠越野赛。赛车与他的生命融而为一。
这辈子,我赢不了。我已经 48 岁了,行业进入下行期四五年了,这辈子不会成为他们那样名利双收的成功者,也愿意承受一切对不成功的嘲笑。我只是从电影结局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