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我眼里的独立产品完美技术合伙人?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6/24 14:54:49 浏览量  646 喜欢  57
导读:最近一年好几位程序员主动问我,要不要拍档做独立产品?回答是暂时不要,但可以总结一下我眼里完美合伙人的若干特征。

怎样才是我眼里的独立产品完美技术合伙人?

这个标题很容易被理解为 “就差一个程序员了”,滚你妈的,我已经有这样的技术合伙人了。最近一年还有好几位程序员主动问我,要不要拍档做独立产品?回答是暂时不要,但可以总结一下我眼里完美合伙人的若干特征。

1、全栈程序员

不用想,技术拍档一定得是全栈。

因为是业余时间的合作,协作环节越少越好,完美状态是我一个人打全场……当然我打不下来。

人越多,互相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在松散的远程团队中,摩擦三四次可能团队就散架了。尤其程序员之间容易出现 “任务衔接卡进程” 这种情况,业余时间的投入又很不稳定,比如程序员 A 最近两周比较忙,程序员 B 的任务被卡了两周,B 往往就不来劲不上心了。

做独立产品是没有管理工具和职责约束的,“情绪” 很重要,情绪来的时候一鼓作气把任务做完,千万别等,一等就泄气了。

所以独立产品的第一个程序员必须得是全栈,一个人大包大揽 MVP,把实时协作的环节减少到不能再少,项目分段接力(产品>UI>研发>测试>发布>运营),每一段只有一个人负责,根据近期个人状况自由安排时间。产品发布后反馈不错,对持续营收有了信心,继续扩张的时候才会考虑引入第二个程序员。

独立产品多为轻后端,重前端。也有两端都轻的,比如慢鸽;或是罕见的重后端独立产品,比如犬岛。根据项目要求来适配技术拍档。

2、技术素养

作为产品经理,我没法专业评价程序员的技术素养,只能从主观角度描述,合作起来很舒服的程序员具备怎样的特征。

  • 研发效率高,这倒不是我等不起,而是投入过多研发时间的话,大概率他在获得正反馈之前,自己已经泄气了,“热情” 是一种消耗品。

  • 产品和技术的沟通效率高,这对远程协作相当重要,互相都能飞快且准确地理解对方,几乎不会内耗。

  • bug 少,大包大揽 QA 职责的我很在意这一点,我对技术素养的认同建立在 “效率高,bug 少” 之上,如果反反复复测 bug 改 bug 的话,我的热情也是消耗品。

  • 作为大包大揽的程序员,产品需求涉及陌生技术栈的时候,有耐心与热情去学习新的技术栈。

  • 享受一个人全栈开发,乐在其中,一定不要勉强自己,勉强一定没有好下场。

3、产品素养

大多数人预料不到的是,独立开发的技术拍档也需要很好的产品素养。

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不是的,只有很好的产品素养,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这款独立产品 “有意思”,继而点燃他的热情。

否则他参与独立产品的热情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技术拍档不是为我做产品,而是投入一款自己爱的产品。

激发一个人认认真真做独立产品的驱动力,不是好奇心,不是副业尝试,不是学习成长,更不是收益预期,那种东西只可能是热情,纯粹而炙热的热情。如果看不到这种热情的苗头,合作是一定会失败的。

4、产品理想

越到后面,要求越难。

程序员有技术理想很正常,有产品理想就很少见。即便有产品理想,往往也是想做一款大体量的产品,但大体量成功产品并不会给程序员很大的话语权……所以这份产品理想往往蜕变为了大体量产品里的高薪高职称。

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一千个程序员里可能只有一个人,他的产品理想是 “亲手做一款自己相当认可,也得到了一些用户认可的产品。” 把这件事视为自己的爱好与理想,对规模与收益并不强求。这在 200X 年的共享软件时代倒是常见,那时的程序员大概因为赚不到钱吧,有更多朴素的热情。

这样的程序员,才是(早期)独立产品完美的技术拍档。

因为我的创造力能满足他的理想。

或者说,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我们都是为自己做产品,而不是为对方做产品。

独立产品至少在早期阶段,一定是技术上不复杂的,更重视 PMF。早期没有规模,没有收入,没有管理工具, 没有职场责任感的约束,只有共同的产品理想才能把 PM 和 RD 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具备产品理想的程序员,一千个人里可能只有一个。

这个人还得是技术素养很好的全栈程序员,有足够的业余时间(比如研发窗口期每周 20 小时)投入独立产品。

妈的,万里挑一。

所以你看看我的失败组队经历:

  • 2012 年,我想做一款方言语音主题的独立产品「方言君」 APP,开发到一半程序员就放弃了,组队失败。

  • 2015 年,我用创业团队的资源做了独立产品风格的「生辰」 APP,至今下载量应该超过了 1000w,今年莫名其妙拿了 App Store 付费榜的一日 TOP1,因为创业团队没有多余的研发时间给生辰,仅仅在 2015 年研发了一个月出头,更多产品灵感没法放进去,2019 年卖给了即刻。

  • 2020-2022 年组队做犬岛的前身「夜问问问」小程序,花了小一百万给(多批/多个)兼职程序员,研发失败,代码报废。

  • 2023 年组队发布「犬岛」APP,我的产品价值观与全职技术合伙人 J 的(短期)收入预期冲突,而我对他的产品素养也在大半年里的多次激烈争吵中失去信心,犬岛发布一个月后我退出项目,组队失败。

  • 2023 年组队做「慢鸽」服务号,意外且惊喜地遇到了技术拍档 Y,符合以上所有要素。

  • 2023 年组队做第三款独立产品,只出了个 demo,组队失败。

  • 2024 年,和 Y 继续做慢鸽的过程中互相信任,虽然慢鸽既没有规模也没啥收入,我们都愿意继续合作犬岛和慢鸽之后,我的第三款独立产品,以下简称老三。

现在做老三的独立产品小组,是这一系列失败之后沉淀下来的结晶。

因此今年在公众号也好,犬校也好,虽然有好几位程序员联系我,问要不要一起做独立产品,但遇到一个情投意合的技术拍档,概率太低了,真的太低了。

说真的,我不敢赌,我输怕了。

只要 Y 愿意继续合作,我就会坚定地选择他。

5、经营能力

看到以上的一二三四点,你已经觉得这是万里挑一的匹配了。

不,还有更难的 Hell Mode。

我这辈子不会再带头创业了,但我还很享受做产品。创造产品和运营产品都是我的舒适区,我不想走出这个舒适区,但舒适区之外还有投放、商务、合规、付费策略、成本控制,甚至是产品出海这些(万一)产品走上正轨之后的经营性事务。

我还是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我的经营能力烂的一批。

所以,最最最理想的状态是,(万一)产品走上正轨之后,有人来承担我舒适区之外的任务,而我来搞定 “设计一款好产品,冷启动一款好产品,运营一款好产品”。

这时回到第一条原则:“做独立产品的人越多,互相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 如果技术拍档还能承担大量的经营性事务(不是全部,他可以分一些给我),这自然比完美还完美……

在这种情况下,从一开始我们就平分产品所有权。产品早期我的话事权更大,当产品(如果能)走到规模变大,经营性事务越来越重要这一步时,我接受他有着比我更多的话事权、所有权与利润分配。简单来说就是 “你做老板,我做产品合伙人”,就像我在有知有行的状态。

一开始,我对犬岛就是这么预期的,所以选择了经营经验比较丰富的全职技术合伙人 J,没料到最终双输。

6、接下来我想做什么?

在犬岛和慢鸽之后,我正在和慢鸽的技术拍档 Y 一起做第三款独立产品,已接近内测阶段。

这是一款风格极简,价值观独特的工具 APP,重前端轻后端,和我过去的作品一样,有着强烈的作者性。它能做到什么程度,取决于那种独特价值观的生命力。一开始不作高预期,我的首发目标仅仅是 “获得一千个产品铁粉”,再根据铁粉给出的市场信号去演变。

与此同时,我还有第四款独立产品的构思。无论老三的命运如何,我都会启动老四——等到老三的命运有一个起码的形状之后再启动。2023 年我同时做犬岛/慢鸽/老三的状态太癫了,能力和精力完全没问题,但情绪上会互相牵扯,我又是个情绪化的人,以至于多开则互相拖累。

老四是一款内容向的小程序,重后端轻前端,和微博生态强相关,也和我作为十几年微博 KOL 的人脉资源和产品洞察强相关。现在还没有为老四组队,技术拍档依然是优先选择 Y,除非老三发展不错,Y 的时间精力腾不出来,才会找新的技术拍档。

然后,我其实还想(换个名字)重新做一次犬岛。

犬岛的价值观、设计、运营极为独特,我视为自己的代表作。 产品发布一个月我就散伙退出了,交出去一年半后,线上犬岛在产品细节与运营调性方面明显劣化,叠加了丰富的付费要素。按我的毛估,如果做到一万日活,大概能拿到一年一百多万的净收入。

重要的是,如果只是把犬岛换个名字重做一遍,我用个人资源推到一万日活去赚钱,我对此毫无兴趣。但线上的犬岛只有一半完成度,更多的社交系统,更多的社交问题,以及发布后我对产品缺陷的修复,对运营调性的把控,足以重构一款真·犬岛。

这件事的实现概率太低了,几乎是毫无指望。

  • 犬岛的后端复杂度,几乎不可能在兼职情况下完成,之前我花了三年时间和小一百万(分批)外包给四个后端三个前端,均告失败,后端换一个扑一个,前端 bug 累累,最终代码彻底报废。

  • 社交产品的合规极为重要,我也极为抵触,绝对不愿意自己和监管部门打交道。

  • 内容运营我很熟练,糟糕的是犬岛模式很容易招惹杀猪盘,anti 杀猪盘需要全职运营。

综上,犬岛是一个无法在兼职状态下去建造的独立产品,它需要一支全职小团队。前面说过,我这辈子不会再带头创业了,我承担不起对全职伙伴的责任感,之前有人主动找过我投资犬岛也婉言谢绝。这件事就这么卡着,哪怕线上 MVP 已经跑通了,仍是全无头绪。还好我一点都不着急,先做好眼前的老三,希望老三老四能带来令老大转世为老五的机遇。

产品是在坚实的用户价值支点之上一步步演变出来的,命运也是。下一步计划基于我现在拥有的,而不是我希望拥有的,看清楚每一个命运阶段的边界在哪里。不强求,很重要。 

7、答犬校同学问

犬校也有其他产品经理做独立产品组队失败的经历,勉强做了款半成品出来就没后续了,非常沮丧,觉得业余时间组队做独立产品这就他妈的不可能啊摔。

这很正常。

你看我失败了多少次。

总结经验的话,你有什么办法点燃技术拍档的热情?这是决定性因素。

  • 好奇心不行,好奇心不可能持续一个月以上。

  • 副业尝试不行,独立产品的外部正反馈来得太慢,撑不到正反馈就打退堂鼓了。

  • 学习成长不行,做独立产品的研发过程其实没多少学习成长的内部正反馈,早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重复一些不复杂的开发项,大概率撑不到能带来学习成长的运营阶段。

  • 收益预期更不行,犬岛就死在这里,发布后偏离预期立刻散伙。

我自己尝试下来,唯一可靠的驱动力是 “共同的产品理想”,对方对产品设计有着强烈的好感与期待,视为共同完成的作品来打磨。这很稀有,匹配不到也只能认命。

8、程序员的视角

换个角度聊这件事。

做轻量级独立产品的技术拍档需要付出什么呢?

  • 第一个 MVP 版本 1-2 个月的业余研发时间,毛估每周 15-20 小时。

  • 如果市场反馈与预期偏离不大,后续版本 1-2 个月的业余研发时间。

没了。

投入累计 3-4 个月后,如果缺乏满意的商业收益,就可以放下项目,只作低成本维护。同时人生作品+1。

比如慢鸽在一年内发了三个大版本「陌生人笔友,熟人写信,征友帖」。Y 为此投入了五六个月,工作忙起来的时候投入少一些,闲下来且情绪好的时候投入多一些。按每周 15-20 小时计算,我估计他一共花了 12-15 周的业余时间,产品收获是:

  • 体量很小(产品过分小众,缺乏自传播基因)

  • 收入 2 万多(我不要,都分给团队)

  • 用户口碑很好(对铁粉来说是珍贵的,无可替代的体验)

  • 还促成了不少对姻缘(包括我女朋友也是通过慢鸽征友帖找到的)

对此,Y 觉得值回票价,符合 “亲手做一款自己相当认可,也得到了一些用户认可的产品” 的预期,主动提出和我继续合作老三。再说对 Y 来说,我这样创造力澎湃,产运双修,自带推广资源的产品经理也是独一无二的合作伙伴。

这时 Y 的优势就充分展露出来了——写代码对他来说是一种娱乐与解压方式,类似于我玩游戏。花 12-15 周业余时间玩游戏会有什么压力吗?当然没问题。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如此坚定地选择他了。

换成其他人,一开始的新鲜感只能支撑 2 周的付出。新鲜感过去以后,从第 3 周就要掉链子,从第二个月开始他就要躲我已读不回!

如果是付费外包呢,对方的专业性和投入度完全不可控。我可是有三年花了小一百万在外包程序员上面,最后(犬岛前身)代码报废的惨烈经历。其中甚至有和我私交很好的程序员老同事——我们现在私交仍然不错,但我再也没法信任外包程序员了。

何况组队做独立产品,就像组乐队一样,那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默契沟通,心有灵犀做产品的美好体验,是我极度向往的。

因此我决定 “组乐队” 而不是 “找个外包”。能不能有自己的乐队看命,平日里多放生矿泉水。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

点击【阅读原文】,可见犬校最近一年的好帖索引。

社区加入方式:2025 年是邀请制论坛「犬校」的第九年,社区继续开放,欢迎同行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