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其实在日常沟通、面试、到进了公司之后,开始对内要与各部门的沟通、对外要跟厂商、顾客做商业沟通,生活和工作里面都需要逻辑思维。因此缺乏逻辑和批判性思考,很多时候容易话说不清楚、或者掉入他人的陷阱,因为经验不足容易听信他人的话,吃了闷亏

常常听别人说:「你讲话没有逻辑、怎么容易听信他人的话,要懂得自己判断。」,但从小到大没有人教会我们什么叫做「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究竟是因为教育关系,还是某些人先天就带有这样的本能?又能透过什么方式来训练逻辑和批判思考呢?曾经有人看完我的文章后问我:「骆齐,我好羡慕你的思路这么清晰,可以写出这样架构清楚、好懂的文章。我常常被说逻辑不好、讲话跳来跳去,当别人说:「我不知道你到底在讲什么的时候!或者是被问问题的时候,都觉得好慌张。」「可不可以跟我分享你平常怎么训练清晰的逻辑思维吗?」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我曾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逻辑,甚至可以说我讲话没有逻辑、思绪很乱、非常跳跃,被问到问题都答不上来。直到我开始从事产品这个岗位,让我开始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有效的沟通,建立在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之上。逻逻辑是帮助我们把话讲清楚(向外);批判则是帮助我们思考所听到讯息(向内)。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训练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其实在日常沟通、面试、到进了公司之后,开始对内要与各部门的沟通、对外要跟厂商、顾客做商业沟通,生活和工作里面都需要逻辑思维。因此缺乏逻辑和批判性思考,很多时候容易话说不清楚、或者掉入他人的陷阱,因为经验不足容易听信他人的话,吃了闷亏。所以练好逻辑思维会有以下的好处:日本首席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提到:「能敏锐判断环境变化、脱颖而出的人才,脑袋里有怎样的思考路径?其实就是是否具备「逻辑思考」能力。」所以我们得知工作能力越强的人,待人和用人越重视「逻辑思考」。即便是崭新、划时代的点子,如果不能浅显易懂的传递给别人,获得对方的认同,那么就毫无意义。在开始谈如何思考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有时候别人会听不懂你的话呢?是因为在谈话里面少了什么要素吗?」不清楚内容的『主题』,你在说什么?
不清楚『结论』,最终你想要表达是什么?
不清楚『根据』,是基于哪种事实和解释?
路径主要为:「主题」 → 「结论」 →「根据」 →「行动」;换言之就是,「你针对哪件事情」 → 「想要说什么」 →「基于哪种根据」 →「想要采取什么行动」在开始工作之前,我的思绪才叫做毫无逻辑思维、不具批判性的能力,连辩驳的能力也没有,我懂的只是课本上面那套!我超能背,记得当初在美国读书时候,我就上台没有灵魂背了好长一段文章!老师看我似乎不解我想要表达的意思。问说:「你全部都记得了,也ㄧ字不漏说出来了!表示你花了很多时间仔细读了这些内容。但我不能确定你真的理解内容。可以试试看用自己的话说看看,或解释我刚刚问的问题吗?」,我说:「我…..不太知道怎么解释…」。当下才一记当头棒喝,过去的我只是做个「没思考能力的知识搬运工」。那你一定会问说,你以什么来作为判断?过去的我都只是用『直觉』来判断事情,我可以感觉到事情不对,但却提不出例证来,导致我常常在说话上面没有力道。过去说话方式为:「我个人觉得…..」,被问到为什么时候,我就会回:「嗯….因为….,我想一下...」,这时候一定会有人想表示意见,就顺势把话接走了,完美逃避,殊不知就这样掩盖了我多年以来没有逻辑的罪行。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多半就只能做个陪衬品。很难展现自我价值,也不容易被记住!但为什么人很多时候都用「直觉」来判断实情,的确在某个感知上面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感觉不太对,但是惋惜的是无法提出有说服力的例证,导致最后自己所产出的言论显得没有价值或者没被采用。乔布斯说过:「我希望你不要被他人的教训所驯服,比起任何事情,我最希望你拥有相信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相信自己的直觉走很棒,但我们到底要如何避免提不出例证的问题,必须要透过以下PREP + (A) 四个步骤:P 是 Point 的 P,开门第一句先说「主张」
第一句话就得引起对方兴趣,让人想知道为什么你是这样以为的。所以请先以简洁明了的「总结性方式」,表达自己的中心「思考」或「主张」。R 是 Reason 的 R,第二句说支持结论的「论据」
接下来,对方一定会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所以你得提出足以支持主张的论据。然而,不是任何理由都能成为论据,毫无论据的主张,不过是个人感想或印象。能够成为「论据」的,如以下几点:凭借学习得来的知识
他人的建议、见解
资料、数据、统计数字等客观资料
E 是 Example 的 E,第三句讲出「实际案例」
假设面试时候,许多人讲的论据会像这样:「想要申请这份工作的原因,对于数据分析相当有兴趣,也通过网站和朋友口中得知,贵公司是这方面的权威,因此非常渴望进入公司和有经验、想法的同事一同努力。」表面上听起来逻辑是正确的,但却没有「背景」、「前因后果」或「资料来源」等,不免让别人觉得空泛、不容易被说服。具体例证,尤其以「资料、数据、个人例子」特别具有客观性,如何能顺便具体提供资料来源,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发挥高度说服力。P 是 Point 的 P,最后重复「结论」
最后,再将结论(主张)重复一次,确保自己想传达的信息,已传递清楚。A 是 Action 的 A,提及将要进行的「行动」,可省略
若没有提到执行面,只是谈及想法,基本上可省略。以上述统整策略所展出的方向,来执行下一步行动。先从结论说起,再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及论据,然后举出具体事例佐证,最后再强调一次结论 。再把刚刚提到的路径优化一下变成:「限定主题」 → 「结论(主张)」 →「根据」 → 「实证(例子)」 →「行动 (若无,可省略)」;换言之就是,「你在针对哪件事情」 → 「想要说什么」 →「基于哪种论据」 →「有什么例子作证?」→「想要采取什么行动」习惯一:刻意「具体地」对别人提出要求(可以帮我…因为…) ,或许过去的我们认为不需要告知他人原因。但渐渐我们大脑开始变成系统一操作。改变自己日常习惯,在需要具体说明时候,就不会显得困难。习惯二:拒当跟风者,我喜欢挑战别人的问题,或许这问题里面并没有错误,但为了深层思考各种可能性,我会在脑中试着演练,有没有其他可能性,透过探讨目的、人事时地物,过程为何等。习惯三:收到新的信息后,即使过去没有相对等的知识,去想这件事情的真相为何。通过百度等方式来多方获取知识,推测怀疑、搜寻资料、多方探讨问题、建立知识层,写出总结。习惯四:区分事实与意见,对方说的事实,可能也只是在阐述对于这件事情的总结,并不代表事情本身。常常项目不能打动老板的心,其实是因为没有做到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简言之就是『深度思考力』。在职场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都发现有些事情即使逻辑性再正确,但所产出的解法和行动在某种状况下并非最优。但如何做到深入思考这部分呢?先摆脱「自认为知道」。批判性思考就是对于事物产生好奇心,就算是自己本身已知事物。我都会很好奇别人的想法是什么?绝对不以自己的本身想法来猜测,或者认为因为结果相同,所以思考路径和判断依据皆相同。我自己的批判性学习方式是,先聆听别人讲的内容,后开始理清主题、检验事情所发生的经过,并通过大量的提问(刚开始真的不要在意你问什么,你有问题就不错了,请先抛开那无所谓的自尊心)汲取别人思考模式,建立自己的思考流程,即听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后进行梳理,得到思考路径差异之处,筛选可以学习之处,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在不断与他人交流之下,更能完善思考模式。第一步:理清主题、检验事件发生过程(前、中、后)
第二步:保持怀疑、好奇心,多问为什么(找出与过去自己经验不同处,提问问题)
第三步:获取他人思考模式(吸收他人思考方式)
第四步:整理他人思路、了解与他人间差异(加以改善自我思考模型)别忘记了方法和步骤是可以随着背景、各种元素来做转变。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都必须将自我想法归零,重新来收集信息、重新验证问题。大致上已经将逻辑与批判讲完了,但你会问到有时候,必须在短时间做即时回复和思考怎么办?建议先理清讨论议题,收集现有资料,然后进行讨论(对议题不清楚,不需要急着做出论点,可以抛出问题,听听别人的意见),通过提问、讨论来得到很多的缺失信息,最后作出总结。浓缩即时逻辑思维板:前题规则 (时空背景下所讨论的议题)→ 调查观察 (透过观察、提问,找出根据)→ 结论行动。即时思维训练方式:到底该要如何进行这样即时思考模式呢?能够使用的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两种思考的工具。演绎法:【前提规则(大前提)】 →【调查、观察过程中的变化(小前提)】→【结论行动】归纳法:【多个事实、状况】 →【调查观察类似性】→【推论(结论)】,主要的是观察力和想像力。想如世上有什么正在流行的【多个事实、状况】,要随时意识到【调查观察类似性】,调查观察其中是否有什么类似性。P 是 Point 的 P,开门第一句先说「主张」:第一句话就得引起对方兴趣,让人想知道为什么你是这样以为的。所以请先以简洁明了的「总结性方式」,表达自己的中心「思考」或「主张」。
R 是 Reason 的 R,第二句说支持结论的「论据」:接下来,对方一定会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所以你得给出出足以支持主张的「论据」和「理由」。
E 是 Example 的 E,第三句讲出「实际案例」:具体例证,尤其以「资料、数据、个人例子」特别具有客观性,如何能顺便具体提供资料来源,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发挥高度说服力。
P 是 Point 的 P,最后重复「结论」:最后,再将结论(主张)重复一次,确保自己想传达的资讯,已传递清楚。
A 是 Action 的 A,提及将要进行的「行动」,可省略:基本上可省略,是向对方提及将要进行的行动。就以上述统整,接下会进行的行动为何。
先从结论说起,再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及根据,然后举出具体事例佐证,最后再强调一次结论 。第一步:理清主题、检验事件发生过程(前、中、后)
第二步:保持怀疑、好奇心,多问为什么(找出与过去自己经验不同处,提问问题)
第三步:获取他人思考模式(吸收他人思考方式)
第四步:整理他人思路、了解与他人间差异(加以改善自我思考模型)浓缩即时逻辑思维板:前题规则 (时空背景下所讨论的议题)→ 调查观察 (透过观察)→ 结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