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9/19 9:55:57 浏览量  244 喜欢  3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前几天,一位准备跳槽的粉丝来找我咨询,说最近面试,总在 “产品规划能力” 这个问题上卡关。

他准备的答案,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那一套:“首先,我会进行全面的需求收集,包括用户访谈、数据分析和竞品调研;接着,我会建立一个需求池,并使用 KANO 模型或 RICE 评分法来确定需求的优先级;最后,根据优先级制定出我们的产品 Roadmap…”

听起来是不是很专业、很全面?但面试官听完,往往只是点点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告诉他:“你说的这套流程,没错,但它更像是一个项目经理或初级产品经理的工作手册。它描述的是‘如何管理需求’,而不是‘如何规划产品’。对于一个高阶职位,面试官想听到的,是藏在这套流程背后的战略思考和决策逻辑。”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这是一个致命的区别。真正的产品规划,从来不是从一个个孤立的需求点开始的,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战略传导。

如果你没想清楚这个逻辑,那么在面试官眼里,你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优秀的 “执行者”,而非 “规划者”。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到底该如何思考和阐述你的产品规划能力。

一、规划的起点:你的 “北极星” 在哪里?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产品规划的最开始。在你画下第一张线框图、写下第一行 PRD 之前,最先要问的问题是什么?

不是 “用户想要什么”,也不是 “竞品有什么”,而是 “我们这项业务的目标是什么?”

产品规划,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业务目标而存在的。产品是手段,业务成功才是目的。

这个业务目标,就是你在规划过程中指引一切决策的 “北极星”。如果方向错了,你后续所有的需求收集和优先级排序,都只是在南辕北辙的路上加速狂奔。

举个最经典的电商例子。假设你现在负责一款电商产品,你的核心业务目标是 “抢占市场份额”。但同样是抢份额,背后的业务战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战略一:低价心智

就像早期的淘宝和拼多多,战略核心是通过极致的性价比吸引对价格敏感的大量用户。在这种战略下,业务的核心目标可能被定义为 “日活跃买家数(DAU)” 或 “订单总量”。

这时,你的产品规划就必须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展开。你会优先考虑那些能快速引流、促进下单的功能。

比如,你会设计 “百亿补贴”“限时秒杀” 等强营销模块,并把它们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你会简化购物流程,让用户能用最短的路径完成下单;你甚至会牺牲一部分 GMV(商品交易总额),去扶持那些能提供超低价商品的白牌商家。

你的产品目标,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下单频次。

战略二:品牌升级

而当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提升利润空间和品牌形象时,战略可能会转向 “品牌化”。这时,业务的核心目标就变成了 “GMV”“品牌商家占比” 或 “高客单价用户数”。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你的产品规划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你会花费大量精力去优化品牌旗舰店的体验,提供更丰富的品牌故事展示空间;你会设计更精致的 UI,提升产品的整体质感;你会利用算法,向用户推荐更高品质、更符合其品味的品牌商品,而不是一味地推低价爆款。

产品的重心,从 “促成交易” 转向了 “塑造价值”。

你看,同样是做电商,不同的业务战略,衍生出完全不同的业务目标,并最终决定了截然不同的产品规划路径。

一个产品负责人,如果连自己所处的战略阶段和核心业务目标都想不清楚,那他做的规划,不过是空中楼阁。

二、战略的来源: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机会

那么,更进一步,这个顶层的业务战略是怎么来的?拍脑袋想的吗?当然不是。

任何有效的战略,都源于两个关键输入:对机会的判断和对竞争的洞察。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所谓机会,来自于你对用户、市场、技术的 “差异化认知”。这不是指你知道一些大众都知道的趋势,而是你基于深刻的洞察,看到了一个尚未被满足的、或者可以用更优方式满足的需求点。

而竞争洞察,则要求你不仅要了解对手在 “做什么”,更要预判他们 “想做什么” 以及 “下一步会做什么”。这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这两件事,绝对不是只在每年做年度规划时才拿出来想一想的仪式。对于一个核心负责人来说,这应该是融入血液的日常思考。

你每天都在看数据、体验产品、和用户聊天,脑子里始终要悬着几个问题:市场上出现了什么新的变量?用户的行为和心态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哪个动作,可能暴露了它的战略意图?

只有保持这种持续性的高频思考,你才能在机会出现的窗口期,敏锐地捕捉到它,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业务战略。

三、路径的选择:从 A 到 B,不止一条路

有了战略方向和业务目标,接下来就是规划具体的实现路径。

这就像爬山,目标是登顶,但你可以从南坡上,也可以从北坡上,路径不同,风景和难度也天差地别。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业务策略,就是在你当前的认知下,找到一条达成目标的 “最优解”。

比如,面对一个已经占据市场先发优势的强大竞品,你的策略是什么?是 “先追齐,再赶超”,把对手有的功能我全部快速跟进,先保证用户体验不落后,再找机会做创新?还是 “差异化竞争”,完全避开对手的锋芒,去切一块他没覆盖到或者不屑于去做的细分市场?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这两种策略没有绝对的对错,它取决于你的资源、团队能力和你对市场的判断。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你的策略水平。

在这里,我想结合当下最火的 AIGC 来聊一个案例。

假设你是一个服务电商卖家的 SaaS 产品负责人,你的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个功能全面的巨头。你的业务目标是 “提升中小型卖家的经营效率和销售转化率”,以此来获取市场份额。

如果你的策略是 “先追齐,再赶超”,那你可能会去规划一套和巨头类似的店铺管理、数据分析、CRM 工具。这条路很稳,但也很难,因为你是在对方的优势战场上作战。

但如果你选择 “差异化竞争” 的策略,你可能会思考:中小卖家当下面临的最大痛点是什么?是他们缺乏专业的内容创作能力。他们不会拍精美的商品图,不会写吸引人的文案,更不会做病毒式传播的短视频。而这恰恰是 AIGC 技术最擅长赋能的领域。

基于这个洞察,你的业务路径就变得清晰起来。你可以规划一套以 AIGC 为核心的赋能工具:

  • AIGC 商品图生成
    卖家只需上传一张白底商品图,AI 就能一键生成多场景、多风格的专业级营销图,省去了高昂的摄影和设计成本。
  • AIGC 文案撰写
    根据商品标题和几个关键词,AI 自动生成符合不同平台风格(如小红书、抖音)的爆款文案。
  • AIGC 短视频制作
    将商品图文素材导入,AI 能自动匹配音乐、字幕和特效,快速生成用于引流的短视频。

在这条路径下,你的产品规划就不是去复制一个臃肿的 “全家桶”,而是打造一个精悍的 “内容创作神器”。

你的产品目标,不再是去和竞品比拼功能数量,而是聚焦于几个核心指标:AI 工具的采纳率、内容生成效率的提升倍数、以及使用 AI 生成内容后商品转化率的提升。

这就是策略的力量。它让你从跟随者,变成了开创者。

四、规划的落地:从业务语言到产品语言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当业务目标、战略和路径都清晰了之后,才真正轮到我们熟悉的 “产品规划” 登场。

记住,所有产品规划的输入,都应该是业务规划,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需求。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将宏观的业务目标,拆解为可执行、可衡量的产品目标和产品方案。

比如,外卖平台的业务目标是 “提升配送准时率,打造极致物流体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业务规划可能是 “提升骑手密度” 和 “优化调度系统”。

那么作为产品经理,你需要承接这个规划,并思考:

  • 在骑手端
    我要做什么样的产品功能,来优化路线规划算法,实现更智能的并单和派单?我如何设计激励体系,引导骑手在高需求的区域和时段接单?
  • 在用户端
    我如何提供更精准的预计送达时间(ETA)?如何设计更透明的实时配送追踪界面,来缓解用户的等待焦虑?

你会发现,当你基于一个清晰的顶层目标去思考时,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判断起来会容易得多。

你的每一个功能,都应该能回答这个问题:“它如何服务于我们最终的业务目标?”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产品目标承接自业务目标,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业务目标。产品本身也会有自己的目标,比如用户体验、用户满意度、使用频次等。有时候,为了长期的用户留存和口碑,我们甚至需要做一些短期内对核心业务指标没有直接帮助,但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的事情。这也是产品规划中需要权衡的艺术。

写在最后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产品规划的全貌,它应该是这样一个逻辑清晰的链条:

别人聊 KANO/RICE,我聊业务战略 + 决策链:产品规划这么说,面试官才会记住你

业务目标 -> 战略判断 -> 业务策略 -> 业务规划 -> 产品目标 -> 产品方案 / 需求

这条链路里,最难的是什么?不是画原型,不是写文档,甚至不是排优先级。最难的,是链路前端的 “决策”。是你基于对市场、用户、竞争、技术的综合认知,做出一个个关键的战略和策略选择。

所以,下次当面试官再问你如何做产品规划时,请不要再条件反射式地从需求收集开始了。

试着抬起头,从更高的视角,向他展示你完整的思考框架。告诉他你如何理解业务目标,你对市场机会和竞争格局有何判断,你为此制定了怎样的业务策略,以及你的产品规划是如何承接这一切,并最终将其落地的。

当你能把这背后的决策逻辑讲清楚时,你所展现的,才是一名真正优秀的产品负责人应有的样子。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