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好久,终于来了,支付领域十年一遇的大机遇!关乎所有支付人的新命运。

在深入聊之前,我们必须先看看文件里给出的那张时间表。这部分太重要了,它不是一个模糊的远景,而是一张清晰的、分阶段的时间线,读懂了它,你才知道这股浪潮的速度和力度。
第一阶段:2027年,一场三年冲刺。文件原话是,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这意味着,短短三年内,今天我们还觉得很新鲜的AI助理、AI员工、各行各业的垂类Agent、AI硬件这些东西,将会变得像今天的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一样普及。
它不再是少数科技发烧友的玩具,而是七成以上中国人日常离不开的工具。你想想2015年到2018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怎么迅速占领大街小巷的,2027年的AI普及,可能就是同样的速度和体感。
第二阶段:2030年,一个质变时刻。到了2030年,“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90%的普及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AI将彻底成为像水、电、网络一样的基础设施。到那时候,如果你还不会熟练地使用AI来工作和生活,感觉可能就像今天还有人坚持只用现金一样,不是不行,但你已经被主流社会甩在身后了。
更关键的是“重要增长极”,这句话的份量极重。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增长极是房地产、是互联网,未来十年的增长极,文件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了,就是“智能经济”。最大的机会、最赚钱的公司、最高薪的岗位,都将从这里诞生。
第三阶段:2035年,一个新世界。文件用词是“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这已经不是经济层面的事了,而是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
这意味着AI将深度融入到我们的法律、伦理、文化和人际交往中。我们如何工作、如何学习、如何交朋友、甚至如何思考,都会被重塑。
2035年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就像今天的我们回头看1990年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样,既熟悉又陌生。这是一个科幻即将照进现实的节点。
所以,你看,这不是一个遥远的规划,这是一个已经按下加速键的未来。
互联网 + 餐厅 = 美团、饿了么。它没改变饭菜本身,但它连接了想吃饭的你和想做生意的餐厅,中间再连上一个想赚钱的骑手。
互联网 + 出租车 = 滴滴。它没改变汽车,但它连接了想打车的你和空着车的司机。
你看,整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中介和调度平台。
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那些产品,就像你点外卖,饭还是那个饭,你打滴滴,车还是那辆车。
人工智能+的核心逻辑,不再是“连接”,而是“赋能”。
赋予智慧。
这俩有啥区别?天壤之别。我们聊点实体产业的例子,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这种冲击力。
比如造一个汽车零件:
“互联网+”工厂:厂长通过ERP系统,接到一个10万个汽车门把手的订单。他打开排程软件,把任务分配给二号生产线,工人师傅们按部就班地操作机床。这叫信息化,核心是让信息流转得更快。
“人工智能+”工厂:工程师对AI说:“给我设计一个门把手,要比现在轻30%,但强度要增加50%,成本不能变。”AI在几分钟内,生成了一个人脑绝对想不到的、像鸟类骨骼一样的内部微结构设计。这个设计图直接传给无人产线,3D打印和高精度机床协同作业。生产过程中,AI视觉检测系统盯着每一个产品,任何微米级的瑕疵都逃不过它的眼睛。3号机床的噪音有0.01分贝的异常,AI立刻判断出是某个轴承还有70小时的寿命,并自动下单了备件、预约了维修时间。这已经不是信息化了,这叫智能化”,AI在设计、生产、维护的全链条上都成了主角。
还有农业,比如种一片玉米地:
“互联网+”农业:农民在手机App上,能看到地里传感器传回来的温度、湿度数据。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差不多该浇水了,于是按下手机上的“灌溉”按钮。这叫远程控制。
“人工智能+”农业:天上的无人机,正用高光谱摄像头看着这片地。AI通过分析叶片反射的特定光谱,判断出东南角那三亩地有氮元素缺乏的早期迹象,而人眼根本看不出来。AI随即规划出最优路线,指挥一台无人驾驶的施肥车,不多不少,只给那三亩地精准补充了所需的氮肥。整个过程,农民可能正在家里喝茶。
“互联网+”是在优化存量,提升效率,本质上还是人在使用工具。 “人工智能+”是在创造增量,重塑生产力本身,它正在从工具变成我们的“伙伴”,甚至是“外脑”。
文件里提了一个词,是过去国家一直在提的,叫“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注脚。
这次的文件里,在人工智能+的方向上,给了6个非常明确的方向。
这6个方向,几乎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普通人顺着这张图看下去,就能大概知道,未来几年,巨大的机会和变化会发生在哪里。
1.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以前我们总说,科学发现靠的是天才的灵光一闪。比如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想到了万有引力。这种事,可遇不可求。AI要干的,就是把这种“偶然”变成“必然”。
比如:
搞新药:以前研发一款新药,跟赌博差不多,周期十年起,动不动几十亿美金砸下去还可能打水漂。以后,AI可以在几周内,从几百万种分子组合里,筛选出最有希望的那几个,还能模拟出它们在人体里的效果。研发周期可能缩短到一两年。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快、更便宜地用上救命药。
找新材料:想要一种比钢铁还硬,但比塑料还轻的材料?告诉AI你的性能要求,它能从原子层面开始给你设计,推演出人类从未见过的全新材料结构。未来的飞机、汽车、手机,用的可能都是AI发明出来的全新材料。
探索宇宙和过去:天文学家想从韦伯望远镜传回的亿万光年外的海量数据中,寻找一个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信号,AI可以7x24小时地帮忙分析。历史学家想弄明白某段晦涩的古籍文字,AI可以对比分析全球所有已知文献,找出最可能的解释。
未来,些枯燥的、重复性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工作,都交给AI这个永不疲倦的博士后去做。
人类的智慧,将被解放出来,去进行更高维度的思考和创造,去追问那些终极的“为什么”。
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这是文件的重头戏,它替代了未来的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就是说,未来会诞生一批全新的公司,它们从成立第一天起,整个商业模式、产品逻辑、组织架构就是围绕AI建立的。
它们不是“公司+AI”,它们本身就是“AI公司”。这就好比,传统的电视台是“电视台+互联网”,而抖音、B站从娘胎里就是互联网物种,玩法完全不一样。
而其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一个都没落下。
工业:我脑子里浮现的,是那种黑灯工厂。整个车间漆黑一片,只有机器臂在精准地运转。AI视觉系统能检测出人眼看不见的微米级瑕疵。任何一台机器只要出现一丝异响,AI就能通过声纹分析,预测它在72.5小时后某个轴承会出故障,并自动订购备件、安排维修。工程师想设计一个飞机起落架,只需要输入承重要求和材料限制,AI就能生成几百个符合拓扑优化的、长得像骨骼一样的轻量化方案。
农业:就像上面的例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会越来越少。未来的农民,可能更像一个坐在控制室里的农业经理人。天上的无人机在巡视,地里的传感器在监测。AI告诉你,3号地块东南角的那几株番茄有早疫病的迹象,然后指挥无人机只给那几株精准喷洒万分之一剂量的农药。AI还能通过分析土壤成分和天气预报,告诉你今年种新作物“A”比种传统作物“B”的预期收益高15%。甚至在育种阶段,AI就能模拟出不同基因组合的作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大大缩短新品种的研发周期。
服务业:这个离我们最近。你未来的理财顾问,是一个能分析全球所有金融数据、不受贪婪和恐惧情绪影响的AI。你的法律咨询,是一个能在30秒内读完500页合同、并用红线标出所有潜在风险的AI。你是个设计师,AI可以根据你的一句“我想要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咖啡馆”,瞬间生成100张不同角度的效果图让你挑选。它替代不了顶级的专家,但它能把过去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的、昂贵的专业服务,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又普及。
3.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未来的消费,核心可能就两个词:“智能体”和“万物互联”。
智能体(Agent):这玩意儿,我觉得是未来的终极入口,比现在的手机App牛逼多了。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专属的AI智能体,它就是你的贾维斯。它了解你的一切,你的习惯、你的偏好、你的日程,主动帮你打理一切。它听到你电话里咳嗽了两声,会自动调高加湿器湿度,并帮你预约一个线上问诊。它知道你下周要出差,会自动帮你订好符合你习惯的航班和酒店,甚至会把目的地的资料和几家你可能会喜欢的餐厅简介,整理好发给你。
万物互联:你的手机、汽车、电脑、家里的冰箱、空调、窗帘……所有这些,都会被你的智能体打通。你开车回家路上听的歌,进家门音箱就自动接着放;冰箱发现牛奶快没了,自动帮你下单补货。整个环境都在主动适应你,而不是你去适应它。甚至在娱乐上,你可以要求AI为你生成一部“由我主演、发生在唐朝长安城的悬疑电影”,AI会实时渲染出一部独一无二的大片。
这种生活,细思极恐,但又确实很诱人。
4.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如果说前面那些更多是关于效率,那这一部分,就充满了温度。
比如:
教育:这可能是我最期待的一点。AI有望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个AI老师,可以同时给成千上万个孩子上课,但对每个孩子,它用的都是一套专属的方案。它能精准地发现你的孩子哪个知识点没掌握,然后用他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通过一个他喜欢的游戏场景,或者一个动漫故事把这个点讲透。对于有特殊天赋的孩子,AI可以成为他的超级导师,提供远超课本的知识深度。这意味着,不管你在北京的顶级学区,还是在偏远的山村,你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最顶级的、个性化的教育资源。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终极利器。
医疗:AI也会成为每个人的“7x24小时健康管家”。你身上的穿戴设备、家里的智能马桶,都在默默收集你的生命体征。AI一旦发现某个指标的长期趋势有异常,会立刻预警。在医院里,AI帮医生看片子、做诊断,能把误诊率降到最低。AI还能辅助筛查,在最初期用体检的方式帮你筛出早起的可能的癌症病变。对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AI陪伴机器人不仅能提醒吃药、监测摔倒,还能成为他们的精神慰藉,聊聊家常,排解孤独。
5.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这部分听起来有点宏大,但其实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它讲的是如何用AI来管理我们身处的城市和社会,让它运行得更顺畅、更安全。
比如:
告别堵车:你每天上下班路上遇到的红绿灯,不再是傻乎乎地读秒。一个城市的“交通大脑”AI,会实时分析成千上万个路口摄像头的车流数据,动态地调整每个红绿灯的时长。它知道早高峰时进城的车多,就会延长主干道的绿灯时间。一旦检测到有救护车,它能提前规划出一条“绿波带”,让救护车一路绿灯。
办事不再跑断腿:以后办个证、申请个补贴,可能再也不用去研究那些复杂的流程,填一堆表格了。你只需要对你的AI政务助理说:“我要给孩子办医保。”它就会自动帮你填好所有表格,从你的电子档案里调取所有需要的证明,全程在线办理。政府的服务,从“人找政策”变成了“政策主动找人”。
更安全的环境:AI可以分析卫星云图和气象数据,提前72小时预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并精确到街道级别,帮助我们更早、更精准地疏散群众。在安全生产领域,AI可以盯着工厂里的监控,一旦发现工人有违规操作(比如没戴安全帽),立刻发出警报。
6.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最后这一点,体现的是一种格局和担当。它说的是,我们发展AI,不只是为了自己牛,还要跟全世界一起玩,甚至要带头建立“游戏规则”。
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文件里提到了开源。这基本就是我们现在所有大模型公司的核心战略,比如DeepSeek、智谱、千问等等,都在疯狂开源。国家现在也要支持和贡献AI领域的开源项目,让我们的AI大模型、好用的工具,全世界的研究者、小公司、甚至发展中国家都能用得上。这不是敝帚自珍,而是通过分享来建立一个更大的生态,提升我们的全球影响力。
参与制定“交通规则”:AI是个新事物,能力很强,但也很危险,就像汽车刚发明的时候,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那马路上肯定乱套了。现在全球都在讨论,怎么给AI定规矩,比如怎么防止AI作恶、怎么保护数据隐私、怎么确保算法公平。我们不能只闷头开车,还要积极参与到联合国这些国际场合,去贡献我们的智慧,参与制定全球的AI“交通规则”,确保这辆AI的列车,是朝着造福全人类的方向前进。
以上,差不多就是文件大部分的跟行业有关的内容了。
聊了这么多宏大的图景,最后还是得落回我们自己身上。
“人工智能+”这个新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是什么?
很直接,就是饭碗问题。
那些重复性的、流程化的、不需要太多创造力的工作,被AI替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翻译、客服、数据录入员、流水线工人……这些都会是第一波受到冲击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正在发生的事。
机遇又在哪?
我觉得,机遇恰恰就在挑战的背面。AI越是替代那些不像人的工作,就越凸显了那些更像人的能力的价值。
学会与AI共舞:未来,一个人牛不牛,可能不再看他自己有多厉害,而是看他使用AI的能力有多强。AI就像一个能力放大器,你给它一个好的指令,它能帮你完成过去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现在就去学、去用各种AI工具,把它变成你的最牛逼的伙伴,这是未来职场的必备技能。
投资那些AI干不了的事:什么是AI干不了的?创造力、审美、同理心、复杂的沟通协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暖。你仔细想想,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作为人最宝贵的东西。未来,一个顶级的艺术家、一个能抚慰人心的心理医生、一个能凝聚团队的领导者,他们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从解决问题到提出问题:AI非常擅长在给定的框架内寻找最优解,但它自己不会定义问题。在你的行业里,发现一个别人没发现的痛点,提出一个好问题,然后利用AI这个工具去解决它。这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创业机会。每个行业,都值得用“人工智能+”的思路,重做一遍。
十年前,“互联网+”的文件发布,很多人没当回事。十年后,我们生活在一个离不开美团、微信和淘宝的世界里。
今天,“人工智能+”的文件也发布了。它就像一声发令枪,宣告了一个全新赛道的开启。
这次的浪潮,我觉得,会比“互联网+”来得更猛、更深、更彻底。
它改变的将不仅仅是商业模式,而是生产力本身,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甚至是我们对于“人”的定义。
这无疑是一个让人焦虑的时代,因为变化太快了。但换个角度看,这更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代,因为可能性太多了。
这是伟大的时代。
而我们,也都登上了我们自己的舞台。
好戏。
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