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想招AI产品经理,为什么开出>50K的薪水人家仍然嫌低?

     分类 [产品经理]
2025/6/6 9:11:23 浏览量  1195 喜欢  63
导读:对于公司来说,如果你真的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其到处撒网式招聘,不如先审视一下自己内部,看看有没有那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真心想转型的PM,内部培养起来可能更稳妥

公司想招AI产品经理,为什么开出>50K的薪水人家仍然嫌低?

这是跟一个在AI领域创业的老板聊天谈到的话题,简直是当前AI领域招聘市场的一个缩影,挺有意思的。

上次我在直播间也讲过:在AIGC领域,公司想招牛人招不到,一般没有经验的候选人想找工作找不到。

坦白讲,公司可能觉得开出50K的薪资已经相当有诚意了,但在一些顶尖的AI人才眼里,这或许根本就不够看。

这并非个案,而是当下AI行业招人,特别是AI产品经理这类职位的普遍行情。

他们有多稀缺呢?大概就像你回到20年前找那个能设计芯片的IC牛人,或者更形象点说,就像2020年你铆足了劲想找一个既懂业务又能写代码还能带团队的全能型人才,结果发现人家不是自己当老板去了,就是早就被投资机构或风投公司抢走了。

那么,AI产品经理为什么这么难找?

说白了,不是这岗位没人愿意干,而是真正能干明白、能把事情跑通的人太少了

你想想看,一个能驾驭Agent类产品的PM,他得同时搞懂提示词设计、数据流转逻辑、模型微调步骤、API接口调用以及模型的能力边界等一堆技术细节。

光懂这些还不够,他们还得能跟模型工程师、前后端开发团队顺畅沟通,确保产品架构落地。

有时候甚至需要亲自上阵,带着客户做概念验证(PoC),偶尔还要负责一下运营的工作。

如果你技术背景不够,跟工程师聊不起来;反过来,只懂技术不懂产品,又搞不定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这个位置就卡在“技术”和“产品”之间的那个断裂带上,理想状态下需要一个复合型跨界人才。

可你琢磨琢磨,拥有这种眼界和能力的人,现在都在哪儿呢?

要么在OpenAI、阿里、字节、MiniMax这类竞争极其激烈的大厂里打拼,要么就是在初创公司拿着股权,准备拼命搞事业。

如果你自己的公司,哪怕业务做得还行,拿出个50K去招聘,人家一看你们的技术栈,发现团队没人懂模型部署,连Agent框架都没有,甚至LangChain都没听说过,多半扭头就走了。

而且,大家找这类人才,不能光盯着“薪资”这一个维度。

对AI产品经理来说,薪资仅仅是个基本保障,他们更看重的是核心资源:比如你们有没有自己的模型,团队有没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实力,以及最关键的,有没有把Agent产品从零推向市场的能力和执行力。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他们甚至宁愿自己组个小团队,搞个Demo去融资,也不想在你这里浪费时间走流程。

某种程度上讲,现在能捣鼓出像样AI产品的高级PM和技术负责人,他们的市场价值已经很接近CTO级别了,特别是那种能围绕一个模型能力,拓展出多个实际应用场景的PM,简直是各家争抢的香饽饽。

我之前听过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

有家公司开出80K招AI产品经理,这薪资算不低了。

面试的时候,候选人问了一句:“你们的模型是哪家的?”公司回答:“目前主要用OpenAI和Moonshot的API,我们自己没训练模型。”

候选人又问:“那你们团队里有懂RAG(检索增强生成)的吗?”公司支支吾吾地说:“嗯……我们是打算找你来一起研究。”

结果人家直接回了一句:“我来研究也不是不行,但这得算联合创始人待遇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公司。说句大实话,现在很多企业是“对AI有点概念,但实际落地则力不从心”。

他们知道Agent是个趋势,知道得上大模型,但真要执行起来,连“应该用什么样的工具链”都搞不清楚。

老板可能脑子一热就拍板:“我们是不是也得搞个AI产品?”结果产品和技术团队都跟着一头雾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招到一个真正懂AI产品的人,那他扮演的角色,其实更像是个顾问,甚至是一个能带领团队转型的“产品CTO”

但换个角度看,也不是所有公司都非得去抢市场上这些稀缺的PM。

其实,如果公司内部本身就有不错的产品经理基础,让他们转型也是一条可行的路。

关键在于,公司有没有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现在市面上的外部培训也越来越多,我身边不少做传统互联网PM的朋友,都已经在积极“补课”了,尤其是在大模型架构、推理机制、提示词工程和Agent工作流这些硬核知识上,他们学得特别拼。

实话说,当前AI领域,已经不是“要不要入场”的问题了,而是你能不能“在场上待得住”的问题。

真正懂AI产品的人,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些不懂行的,已经开始被边缘化了。

特别是那些天天跟业务打交道的PM们,如果你搞不明白大模型如何与业务场景结合落地,那你就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能喝点汤都算运气好了。

甚至不少公司已经开始推行“AI优先”的产品策略,一些原本是主线的非AI产品项目被直接砍掉,资源全面向AI倾斜——这时候如果你还是一个AI小白PM,公司怎么可能继续重用你呢?

我还有个朋友,早年在一家电商公司做产品,后来去了家创业公司负责AI Copilot工具。

他跟我说,他刚转型那会儿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结构上的巨大落差”。

他原本以为“把搜索功能换成大模型的问答接口”就算AI化了,结果发现要搞Agent系统,连记忆状态怎么持久化、上下文如何管理、函数调用怎么落地这些都要从头学一遍。

他硬着头皮啃了三个月,不仅把整个产品逻辑重新梳理了一遍,还把模型供应商从OpenAI换成了更经济的开源版本,最终节省了将近70%的成本,同时让产品功能跑得更快了。

现在,他已经是公司里最有话语权的产品负责人之一。说白了,AI产品经理这个工种,很多时候不是靠“岗位”来赋予权力的,而是靠你对技术、对认知的深度理解所带来的“话语权”。

所以,回到你最开始问的那个点:现在Agent类产品的产品经理,月薪大概多少算合理?——老实说,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只有“稀缺程度”和“资源匹配度”说了算。

如果你是一个懂架构、有实战经验、能判断方向的AI PM,月薪拿到7万到10万,我觉得都挺正常的。

如果你还能带团队,能够结合模型能力提出全新的产品形态,那不好意思,你这不是来拿工资的,你是来拿股权的。

而对于公司来说,如果你真的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其到处撒网式招聘,不如先审视一下自己内部,看看有没有那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真心想转型的PM,内部培养起来可能更稳妥。

你要知道,AI这个领域发展得太快了,你今天看起来只是个“学徒”,可能三个月后就能变成“专家”。

关键在于,公司有没有搭建一个“能持续学习和升级”的机制,而不是一味盯着市场上那些“市场价值飙升”的AI PM大神们。

 

标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
 苹果iOS虚拟币充值(抖音钻石、快币、薯币、比心币、他趣币、陌陌币充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