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东,被动局面中破茧成蝶
入职京东之后,我所在的部门属于核心电商业务。在京东内部首页-搜索-商品详情页-购物车-结算页-收银台-订单中心称之为“黄金流程”,是用户下单操作的核心主路径,黄金流程的整体转化率提升是我们部门的核心指标。
而我负责的业务是店铺页优化,核心目标是提升店铺页面的转化率。
说实话我负责的不算非常核心的业务,因为店铺不属于黄金流程的一环,而且每次组会进行工作汇报的时候领导对店铺数据也不是很关心,就算自己做的再好对领导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建议大家选工作时一定要选核心业务的原因,因为领导更关心,有了业绩更容易被领导重视,那升职加薪肯定少不了你的。
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对产品总监的工作安排稍有微词的,但是其实我发现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因为我来的时候核心业务板块已经不缺产品了,没办法只能静静地等待机会了,我立志以后一定要去负责核心业务模块。
所以日常工作中,我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会主动找核心模块的产品经理去咨询问题,有时候他们下班晚,我会主动过去问一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偶尔有些小需求也会让我帮忙处理。

除了负责店铺相关的工作,总监中途还给我加了一项额外的工作,那就是负责每日的用户反馈整理。
本质上工作很简单也很重复,就是每天整理一下后台的用户反馈,然后针对有疑问的点,进行用户回访,去问用户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我们系统的问题还是用户操作的问题?
如果是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反馈给对应模块的产品经理跟进解决,如果是用户操作层面的问题则需要耐心的指导用户进行正常的操作,并将该问题反馈给客服进行话术优化。忙完上面这些之后,我还要写一个整体情况汇总发给总监。
工作内容重复还不是让我最痛苦的,令我最痛苦的是:这个工作是需要每天晚上8点以后做,因为系统后台是晚上才能查看当天完整的反馈内容,所以等我电话回访完并且写完总结至少晚上10点才能下班。
而且由于是晚上打电话回访,有些用户已经睡觉,接起电话后态度极其不好。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工作让我非常崩溃,我认为这件事体现不出我的能力,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价值而且会“浪费”非常多的时间,所以我偶尔也会跟同事抱怨。
但是有一次跟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聊起此事,他的一句话让我瞬间打开了心结,他说:既然这件事是你必须要花时间去做的,你没办法逃避,那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它做好呢?
是啊,在工作中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抱怨是无法改变自身处境的。所以我开始认真的对待这项工作。而给我提这个建议的同事,现在在腾讯做资深产品经理,优秀的人身上一定都有某种特质,让他们在职场一路披荆斩棘。
嘿,心态调整认真对待之后我发现做这件事其实非常有价值。这件事加深了我对用户的理解,以及对于电商业务的了解,这个工作为我以后接手核心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比如有的用户会问:为什么我的订单找不到了?这时候为了更好的解答用户的问题,我会大半夜的给订单的产品经理打电话请教订单的逻辑;有的用户会说为什么我的优惠券领取不了,这时候我又需要屁颠屁颠的给促销系统的同事打电话去请教产品逻辑.......
三个月下来,其实让我对于订单系统、促销系统、交易系统、会员系统、商品管理系统等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让我开始对于电商业务建立了宏观的认识,让我知道了电商各大系统之间是如何交互联系的。
此时,恰巧有一个负责购物车的同事要离职,那就空出一个招聘名额。这时候我认为自己机会来了。我主动找到产品总监申请接手购物车业务。
站在产品总监的角度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对外招聘,比如从阿里或者其他电商公司招聘一个做过购物车业务的产品经理,如果是招聘阿里的人业务能力肯定不会差而且可以快速上手,但是肯定也会非常贵;
如果是招聘其他电商公司的人,由于他们的购物车业务的精细化程度肯定没有京东高并且对于京东的业务熟悉度不高,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二个选择就是内部提拔或者内部转岗的人,这种方式对公司业务的熟悉度肯定是最高的,但是如果没有负责过购物车模块,需要一点时间去熟悉购物车的逻辑。
我经过缜密分析之后,发现我的竞争优势非常大,应该算是总监最好的选择。
首先,虽然我没有直接负责过购物车的产品工作,但是关于购物车相关的所有PRD文档这半年的时候我都认真学习过,并且也偶尔帮负责购物车的产品同事处理过几个需求,所以对于购物车逻辑的熟悉度是没问题的;
其次,与购物车相关的系统主要有商品中心、促销系统、库存系统、订单系统、会员中心、推荐系统等,而这些系统的交互逻辑我在做用户访谈的时候都有涉及过,所以对于业务的了解我也可以的;
最后,公司非跨城市的内部调整都是不调整薪资的,所以我的性价比也是很高的。
所以跟总监聊了半个小时左右,就成功敲定:后续我来负责购物车相关的工作,重新招聘一个人来负责我当前做的工作。
我们经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其实这个“书”可以指你学到的任何知识。没有我前期不断地向同部门优秀的同事学习,就不会有后来的调岗成功的。
我们也经常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其实这句话在职场中依然适用,无论自己负责的模块是否核心,做的工作内容自己是否喜欢,认真去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这就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所应具备的素质,相信我:时光不负有心人!
3.4 第一次职业迷茫以及自我救赎
做了购物车之后,自己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受领导重视,那种感觉还是非常好的,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边缘人”。
但是做了一段时间我就慢慢发现:在京东商城做核心业务,和之前在百度做创新业务的巨大差异。
在百度我进入的时候,如果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定义是产品的启动阶段,产品经理负责需求挖掘、需求定义以及产品整体框架的搭建,做的大多数功能都是必备型功能,那种从0到1的感觉非常好。
而我进入京东的时候,属于京东移动端的快速成长期,首页、搜索、商详、购物车、结算页、收银台、订单中心等核心模块的基础功能已经相对完善,作为产品经理能做的更多的是不断的挖掘用户期望型需求,要想实现比较大的突破是比较难的,核心业绩指标的提升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且在这个阶段因为GMV的增长成为整个公司的核心指标,所以会经常有大量的业务需求对接,每天非常忙碌,但是感觉产出非常少。
所以在这时候,我开始出现第一次的职业迷茫,我的职业生涯该如何发展?我该去往哪里?
对于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大概分为两条路。
一条是走专家路线,也就是在一个垂直领域内深耕,最终成为领域专家;
另外一条就是走管理路线,也就是带团队带业务。
结合自己的性格分析以及大学期间的经历,扪心自问我是不喜欢专家路线的,我更擅长带业务,短期内会选择走管理路线,去深入接触业务,之前宏哥也跟我聊过他更推荐产品经理在中远期去接触业务。
长期也许自己骨子里还是要去创业的,但是短期内自己的能力还没达到或者没有好的创业方向一定还是要在职场的。
想通这一层之后,在京东我需要做什么开始变得异常清晰,我要去全面、系统的掌握电商业务,因为如果我以后走管理路线,我不希望成为百度时代的领导那样。
电商业务纷繁复杂,而购物车只是其中一环,如果只了解购物车的逻辑对于电商业务来说只能是管中窥豹,很难有全面的了解。
因为不想走专精的专家路线,所以全面、系统的了解业务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亲身负责多个系统,这样对业务才更有体感。
所以在京东的这几年,我先后负责过购物车、商品详情页、搜索、结算页和收银台,也算是对黄金流程的各个环节我几乎都负责过,而每个前台核心模块都对应多个电商后台系统的支持。
在最开始做用户反馈工作的时候,我可以说自己对各个系统比较了解,但是自己真正做过之后,我才敢说自己对各个系统深入掌握。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不光让我对于电商业务逻辑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随着负责模块数据指标的提升,自己在公司的职级也一步步从产品经理向高级产品经理甚至资深产品经理跃升。
在百度虽然宏哥很信任我,对我非常放权,但是本质上自己还是一个偏产品助理的角色,很多核心工作依然是需要在他的指导和辅助下完成,但是在京东我一直都是独立的负责各个模块,遇到任何问题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自己努力之后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及时求助于领导,这其实并不是示弱而是一种职场智慧。
比如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我刚入职的时候协调一批优惠券作为测试,尝试了各种办法但是对方的产品经理极度不配合,拖拖拉拉,我就找到自己的领导。我的领导由于跟优惠券的负责人关系比较好,发了一封邮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领导希望的永远是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作。